半夏泻心汤
【方名】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与主治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用法与方解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与制方原理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 -
(5)泰卦——天地交流
- -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
—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其他注意事项
【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临证加减】
(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注意事项】
(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附注】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