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脓肿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咽旁脓肿系咽旁间隙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肿。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间隙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肿。咽旁间隙为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间的潜在性间隙,上起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内则为咽上缩肌及颊咽筋膜,外侧为腮腺,前外方为下颌骨升支翼内肌,后为椎前筋膜。咽旁间隙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又分为茎突前及后间隙。咽旁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及少数淋巴结,前与腭扁桃体相邻,内与咽后间隙相隔。  

治疗方案

脓肿形成前,以消炎疗法为主。一旦脓肿已经形成,须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在局麻下,以下颌角为中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软组织进入脓腔。排脓后,置入引流条,切口部分缝合。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

咽旁脓肿为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发展而成脓肿。  

病理病机

(一)由邻近组织化脓性炎症扩展而发生,如扁桃体周围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腮腺脓肿磨牙脓肿、贝佐耳德脓肿等。

(二)因外伤引起,如鱼刺刺伤及手术外伤,细菌直接进入致感染化脓而成脓肿。

(三)经淋巴系感染而发生,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冠周炎等。

(四)经血行感染而来,但临床少见。  

症状体征

1、全身症状 有发热寒战、出汗、头痛食欲不振等;体温呈弛张型,严重时可发生虚脱

2、咽旁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障碍,语音不清,有时张口困难。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较重,有发热、寒战、体温呈弛张热型、出汗、头痛、食欲不振、甚至虚脱。

咽旁和颈侧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发音不清,有时张口困难。

检查:患侧颈部颌下区及下颌角肿胀,触之坚硬、压痛,严重者上达腮腺、下达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窝皆有肿胀。由于感染位于颈深部,故表面皮肤充血,也触不到波动感。咽侧壁隆起并稍充血,扁桃体本身有或无病变并可被推向内侧。  

疾病病因

1、邻近组织的急性炎症扩展或经血行侵入咽旁隙。

2、邻近部位的脓肿(如咽后脓肿、牙槽脓肿等)溃入咽旁隙。

3、咽部外伤或异物引起。咽或口腔手术中,注射麻醉药的针头将细菌带入咽旁隙,也可导致本病。  

并发病症

常见者为颈动脉鞘感染使颈内动脉糜烂,向咽部穿破发生致命出血,或未穿破形成假性动脉瘤,故作咽内切开排脓时务必谨慎。如颈内静脉感染,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或脓毒血症。感染向下扩散可发生纵隔炎。  

诊断检查

患侧颌下区及下颌角后方肿胀,触诊时觉坚硬而有压痛。严重者肿胀范围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而达锁骨上窝。如已形成脓肿,则局部可能变软。咽部检查,可见患侧咽侧壁隆起,充血,扁桃体及腭弓被推向中线,但扁桃体本身未见病变。但因脓肿位于深部,由颈外触诊时,不易摸到波动感,故不能以有无波动感为诊断咽旁脓肿的依据。必要时可在颈外压痛最显处试行穿刺抽脓。  

疾病治疗

积极抗感染,适当补血补液和加强支持疗法。脓肿形成及时切开排脓。

(一)经咽部引流:在咽部肿胀最明显处切开排脓。

(二)经颈部引流:以下颌角为中点,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切口,亦可于下颌骨下缘平行在其他下方约1cm处作一横切口。皮肤切开后,用血管钳纯性分离软组织直至脓肿,排脓后置引流条。创口可部分缝合。  

保健贴士

1、多饮水,吃软食 尤其在儿童,这些部位是发生感染的常见部位,故咽旁隙头、颈部最易受感染的间隙之一。

2、感染初期 以消炎治疗为主。为防止炎症扩散及并发症的发生,可应用足量抗生素磺胺药。局部热敷理疗。病人卧床休息,多饮水,吃软食,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及缓泻剂。

3、脓肿形成期 须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在局麻下以下颌角为中心,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纵行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软组织进入脓腔。排脓后冲洗干净,放置引流条,缝合部分伤口包扎之。每日换药一次,宜用抗生素液冲洗脓腔。

4、咽旁脓肿多发生在儿童,除发烧外,首先给家人发现多为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误以为患儿咽部有异物,遇此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咽旁脓肿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咽旁脓肿》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