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简称北医)(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UHSC))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目录
学校简介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简称“北医”)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今日的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实行八年制。现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应用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实验学,2个专科专业:护理、口腔修复。现有5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医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北医共有在各类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博士生1757人,硕士生1891人,本科生2951人,专科生612人,成人教育学生4210人,留学生553人,网络教育学生16133人。另外,博士后在站人数75人,2008年累计出站451人。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130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17人,博士生导师27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7人。
北医目前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研究中心。1981-2006年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第一。在国际顶尖级杂志如《自然》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杜克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了更多的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天的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上述文字中的数字统计截至2008年11月)
历史沿革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这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对中国医学教育的一大贡献,使中国的医学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
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
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
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
1931年,建立我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胡传揆教授同时任医学院附属医院(亦称北大医院)院长。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院长为胡传揆教授。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北医校址迁至今日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由此,医学院开始了较大的发展。
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院长为医学教育专家马旭研究员。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教授任校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专家韩启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并兼任医学部的主任。2003年,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柯杨教授任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常务副主任至今。
经过95年的建设与发展,北医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
今日的北医--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大鹏展翅,实现着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历任领导
北京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主任 (1912―2000年)
教师队伍
两院院士
生理学家韩济生
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
血液病学家陆道培
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
泌尿学家郭应禄
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
学院、部
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药理学系
免疫学系
病理学系
病原生物学系
细胞生物学系医学遗传学系
医学信息学系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心血管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院
化学生物学系
药物化学系
天然药物学系
药剂学系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教学实验中心
应用药物研究所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
毒理学系
中心实验室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营养与保健品评价中心
预防医学培训部
护理学院
内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妇儿科护理学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护理学人文教研室
医学人文研究院/公共教学部
哲学与社会科学系
医学人文学系
医用理学系应用语言学系
体育学系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北京大学性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
临床医院
附属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大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
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
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
首钢医院
深圳医院
教学医院
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第五临床医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
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北京民用航空总医院)
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北京大学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北京大学北京仁和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仁和医院)
北京大学解放军306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6医院)
北京大学解放军302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2医院)
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卫生部医学免疫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
北京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
再生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所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北京大学应用碎石研究所
北京大学药物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激光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研究中心
中澳合作中心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新药研究与发展中心
北京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北京大学免疫学研究中心
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
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
北京大学血液流变中心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中国妇婴保健研究中心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遗传中心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
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免疫缺陷病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分子形态学中心
北京大学器官移植中心
北京大学病理学中心
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研究预防中心
北京大学儿童视觉中心
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重点学科
原北京医科大学有1989年经国家审批的重点学科11个:
生理学
病理学
生物物理学
组织学
儿科学
外科学
口腔医学
运动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2001年教育部重新评审国家级重点学科,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共有20个学科点被评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比原来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继续高居榜首。20个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神经生物学
药理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儿科学
口腔临床医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运动医学
眼科学
内科学(心血管、血液)
肿瘤学
妇产科学
外科学(骨外、泌尿外)
- 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申报
20个重点学科申报的成功,为医学部“十五”“211工程”的立项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8月,学校收到《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文件。经过重点学科评估、增补、一级学科认定三个阶段工作,本文件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与医学部相关的情况如下:
一级学科共3个:
生物学
口腔医学
药学
二级学科12个:
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
儿科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肿瘤学
运动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北京市重点学科名单(京教研[2008]4号文件),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共有4个学科被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1001 基础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100201 内科学(传染病)
100210 外科学(普外)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人才培养
本专科生教育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简称北医)自1912年建校以来,以其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的本科教育以长学制为主,强调在优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大潜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的本专科教育的发展几乎同步于大学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前身为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先组建的研究生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目前医学部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29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89人。研究生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搭建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以临床能力训练为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先后有11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医学部共毕业研究生5628人。
留学生教育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从1953年起,至今已有世界上五大洲73个国家的不同层次外国学生来校学习。 海外留学生教育目前分为三个层次: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和进修学习,具有比较完善的对外医学教育体系。接受留学生渠道为两个:各国政府派遣来华的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公费学生和慕名到北医求学的自费留学生。
海外培训
为扩大国际医学界教育交流与合作, 开拓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医学部成立建立了医学教育海外培训中心,引进国内外教育人力资源和补充产业教育不足,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收集国内外医学科技信息,培养国际型医学专业人才并为医学专业领域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赴国外留学、发展及交流的机会。
成人学历教育(夜大学)
在医学部的领导和支持下, 医学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医学部的医药卫生资源,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层次,近十年来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由50年代的百余人发展到目前在校生4000余人,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自1983年以来,夜大学培养了近万名具有专科和专升本科层次的各类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很多已成为医药卫生系统的骨干力量,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继续教育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面向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现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同时开展学校内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带头人培训、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等高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了以临床能力培训为重点,全面素质教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确立了总培训目标、模式和工作方针,建立了一套保证培训质量的监控体系,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目前所有非附属临床学院或教学医院的住院医师均纳入医学部规范化培训。2003年以来,医学部17个学科44个基地成为卫生部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远程教育
2001年9月16日,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具有医学学科门类齐全,相关教育层次完整,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网络教育有专科、专升本科两个层次,设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在全国近十几个省市设有站点。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独立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远程教育。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编:100191
网址: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