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溜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复溜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定位

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肌支支配。

主治

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配伍应用

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附注

足少阴肾经穴,五行属金。

别名

伏白,昌阳。

名称释义

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文献摘要

《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复溜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复溜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