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突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突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玉户天瞿。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5寸(《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主动脉弓。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定位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当胸骨上窝中央。


Akupixrenren22.jpg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胸骨甲状肌之间、上纵隔蜂窝组织、气管前间隙;穴区内有颈横神经和颈静脉弓属支,深层有舌下神经降支和甲状腺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气管前壁。向下刺可人胸骨柄后方,有胸腺、左右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等结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

刺灸法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人1-1.5寸;可灸。

〖注意〗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临床应用

膻中,治哮喘胸痹

璇玑风府照海,治咽喉肿痛 (《腧穴学》);

内关中脘,治膈肌痉挛 (《针灸学》)。

配膻中,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胸痹。

配璇玑、风府、照海,有行气解表,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喉肿咽痛。

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有滋肾降火利咽的作用,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哑,入睡口干。

文献摘要

《甲乙经》:阴维、任脉之会。

《普济》: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下针宜直横下,不得低手,即损五脏之气,伤人短寿。

《图翼》: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

附注

天突穴概况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玉户,天瞿。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名解

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

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天突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天突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