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瑾-3.jpg
呃逆.jpg

呃逆,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道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

中医认为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占15%,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病变等,当病变波及延髓时较易发生呃逆。脊髓炎,颈髓病变或脊髓痨并发膈危象。

周围神经病变

占10%,呃逆主要因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所致,消化系统多种病变,胸腔与纵隔疾病等均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因。

横膈以下腹腔内病变

占12%,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扩张或胃胀气。胃,肠麻痹幽门梗阻肠梗阻肠胀气。肝曲或脾曲综合征,即结肠肝曲或脾曲高度胀气。手术后高度腹胀,在胆囊术后,胃肠术后,前列腺或膀胱术后发生呃逆较多见。肝脓肿,膈下脓肿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弥漫性腹膜炎。大量腹水致横膈抬高等。

横膈以上胸腔内病变

占10%,多见于肺,支气管及胸膜疾病,如下叶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纵隔肿瘤。食管,贲门部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降主动脉瘤等。胸腔内大手术后。

横膈本身病变

占8%,多见于膈胸膜炎,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等。

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

占5%,呃逆可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急性重症胰腺炎,伤寒,中毒性痢疾等;在急性酒精中毒,强酸,强碱中毒或尿毒症者也可引起呃逆;少数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时也可引起呃逆。

癔症或神经性呃逆

5%,多见于吞气症(神经性嗳气)者,常因连续吞咽空气后,可随意表现为呃逆的动作。

中医病因

呃逆主要与食积胃寒胃热肝气犯胃等所引起的胃气上逆,扰动膈间有关。

饮食不节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膈、袭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呃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类证活人书·问咳逆》说:“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景岳全书·呃逆》又指出:“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即包括上述寒、热两个方面。

情志不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谓:“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证治准绳·呃逆》亦有因“暴怒气逆痰厥”而发生呃邀的记载,均指出与情志有关。

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如病深及肾,则呃逆多为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病深者,其声哕。”《证治汇补·呃逆》更具体指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预防

1、放弃碳酸饮料。苏打水中的碳化合物包含空气,当这些空气进入到胃中,会产生很多气体,从而出现打嗝。

2、慢点吃东西。吃得越慢,气体越难以进入胃中。吃得快则相反。

3、在咽下食物的时候尽量咀嚼彻底。每一口咀嚼20次可以有效减少气体进入胃中。

4、避免嚼口香糖。吞咽唾沫使得气体进入胃中。如果必须咀嚼口香糖的话,确保嚼的时候嘴是闭着的 。

5、避免吃一些产生气体的食物。比如洋葱、牛奶、冰淇淋、酒精饮料、薄荷和巧克力。


常见症状

西医症状

呃逆为膈肌痉挛引起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声音。可发于单侧或双侧的膈肌。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呃逆。多可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成为顽固性呃逆。

中医辨证分型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一般呃声响亮有力者属实证;呃声低微无力、神疲形枯者属虚证。

实证

是指寒、火、气滞、痰阻、食积等实邪所致的呃逆。

胃中寒冷

呃逆·胃寒证又称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胃火上逆

呃逆·胃火证又称胃火呃逆,是指胃火上逆,以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舌苔黄,脉象滑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

胃满食滞

因饮酒饱食而改呃逆者,辨为胃满食滞,积热蕴结引起。

气机郁滞

呃逆·气滞证又称气滞呃逆,是指肝郁气滞,胃气失和,以呃声连连,胸腹胀满,心烦易怒,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情志抑郁,肝气上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连声。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则胸闷。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

气滞痰阻

呃逆·气滞痰阻证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呃逆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

虚证

是指脾胃阳虚、胃阴不足或脾肾阳虚等正虚所致的呃逆。

脾胃阳虚

呃逆·脾胃阳虚证是指脾胃阳虚,胃失和降,以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脾胃职司受纳运化,能升清降浊。如脾胃虚弱,虚气上逆,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食少困倦。甚者生化之源不足,可面色苍白无华,阳气不布,故手足不温。若导致肾阳亦虚,则腰膝无力,终至肾气不能摄纳,呃声断续而病转严重。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弱,为阳衰气弱之征。

胃阴不足

呃逆·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和降,以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

脾肾阳虚

呃逆·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阳虚,胃失和降,以呃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热喜按,面白少华,食少困倦,腰膝无力,气怯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


临床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可观察食管贲门,胃及十二指肠有无炎症,扩张,狭窄,溃疡或肿瘤性病变,有无食管裂孔疝或贲门失弛缓存在,对呃逆的病因诊断常有重要的帮助。

胸,腹部平片

X线胸片可观察有无支气管,肺及纵隔病变;腹部平片可观察有无肠腔高度胀气(包括结肠肝曲和脾曲),有无肠梗阻表现,横膈上下有无异常等。

胃镜检查

对呃逆病因不明确,行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与钡餐检查相比较,内镜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

腹部B超检查

怀疑呃逆是胆石症胆囊炎肝脓肿肝癌等肝胆病变引起者,应首选B超检查,B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或诊断依据。

CT或MRI检查

如考虑呃逆是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则应及时行颅内CT或MRI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或性质,如胸部或腹部病变在其他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也可行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诊断鉴别

诊断

呃逆诊断多不困难,主要问题在于排除是否继发于某些器质性病变。胸、腹部X线检查及B超检查可能提供诊断。

鉴别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贲门癌,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潴留,胃扩张或胃腔狭窄(包括幽门梗阻,皮革胃,胃窦癌等)都可导致呃逆的发生,根据这些病变的临床表现,结合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肠道疾病

如肠梗阻,肠麻痹时可发生呃逆,根据腹痛特点及伴随的恶心,呕吐,不排便,不排气,肠鸣音高亢等表现,再结合X线平片检查,肠梗阻,肠麻痹,肠高度胀气的诊断常无困难。

胆道与肝脏疾病

如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癌,肝脓肿或肝癌等疾病,根据这些疾病的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及恶心,呕吐,畏寒发热,黄疸等症状,体征,再结合B超或CT,MRI等检查可确立诊断。

腹腔,盆腔内脏器官手术后

包括胆道,肝脏及胃肠手术,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女性盆腔手术等,呃逆在这些疾病手术后发生者,系提示手术后可能导致了肠麻痹,肠胀气,或因炎症,手术本身刺激了膈神经所致,诊断常易成立。

神经性呃逆

系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女性较多见,发病常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焦虑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性格内向,思想不开朗,易生闷气,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频繁的呃逆(嗳气),这种呃逆常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医务人员面前或人多的场合,其呃逆可频繁发作,而在分散其注意力或单独一人时,呃逆可减轻或终止,虽有呃逆但不影响睡眠(即睡眠时无呃逆现象),由于频繁的呃逆,其结果是将大量的空气吞入胃内,所以患者常感腹胀加重,少数患者吞入的大量气体可随胃肠蠕动而进入肠道,因结肠肝曲或脾曲位于结肠的最高位,所以气体可积聚于肝曲或脾曲,重者可导致左,右上腹部的隐痛与膨胀感,称之为肝曲综合征或脾曲综合征,当影响到膈肌时可加重呃逆,神经性呃逆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及B超,CT等多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存在,而心理治疗,镇静,抗忧郁等对症治疗可缓解呃逆时,对诊断神经性呃逆有帮助。

胸腔内病变

如多种肺及支气管病变,纵隔病变等均有其特征性的症状与体征,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X线胸片或胸部CT,MRI等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颅内病变

各种病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变及脑肿瘤等颅内病变,一般都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结合颅脑CT等检查,诊断常无困难。


并发症

如进入胃内的空气过多而自口腔溢出,精神神经因素(如迷走神经兴奋、幽门痉挛)、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饮水过急)、吞咽动作过多(如口涎过多或过少时)等,导致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道慢性疾病,引起胃蠕动减弱、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胀气等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只有当明确了呃逆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之后,才能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胃肠道、胆道等腹腔内手术之后患者发生频繁的、不能终止的呃逆,其原因主要是腹部高度胀气、肠麻痹或炎症、机械性刺激膈肌所致,此时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减轻或消除腹胀、增加肠蠕动、减轻炎症等措施,经积极治疗后呃逆常可逐步停止发作。又例如,经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有关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均无异常,结合呃逆发作的特点,在排除了多种器质性病变之后,可确定患者呃逆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所致(亦称神经性或癔症性呃逆),则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发病诱因做耐心的心理治疗,并再辅以镇静药或抗忧郁剂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轻度或短暂发作的呃逆,一般无须治疗,常可自然停止发作。少数患者呃逆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连续不断呃逆数天者),严重影响患者饮水、进食与睡眠,并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甚至有一定的恐惧感,对这种顽固性呃逆,在治疗上除积极寻找发生呃逆的病因外,可试用以下治疗措施。

机械方法

(1)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憋住气,并用力做呼气动作(腹部用力鼓起,但不要将空气呼出),持续10多秒钟后再将气体呼出,此法可反复多次进行。

(2)用棉签或压舌板、筷子等物刺激咽后壁或腭垂,诱发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动作,有时可反射性的使呃逆突然停止。

药物治疗

应初步判断严重或顽固性呃逆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

应用胃肠促动力药

如考虑呃逆系胃肠高度胀气或肠麻痹引起,可应用促胃动力剂。此类药物有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莫沙必利(商品名:加斯清、瑞琪等)、依托必利及三甲氧苯丁氨酯(商品名:舒丽启能)等,可酌情选用。当胃肠内积聚的大量气体排出体外后呃逆可逐渐缓解。

应用抗分泌药及胃肠黏膜保护剂

如呃逆系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炎症、溃疡性病变所致,则可选用抗分泌药及胃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前者可选用H2受体拮抗药,包括西米替丁(商品名之一: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商品名之一:高舒达),也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商品名有:洛赛克、奥克、奥美等)、兰索拉唑(达克普隆)、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黏膜保护剂可选用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威地美)、硫糖铝、米索前列醇(商品名:喜克溃)、铋制剂(商品名:果胶铋、比特诺尔等)、复方三硅酸镁(盖胃平)或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等。

应用哌甲酯(哌醋甲酯)注射液

商品名为利他林或利太林(Ritalin):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也可静脉滴注。该药是作用较弱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对多数顽固性呃逆患者,不论是何种病因所致,经Ritalin治疗后呃逆可得到暂时缓解或减慢发作的频率,或延长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等,少数患者应用后可终止发作。这种效果已被多数呃逆患者治疗后得到证实。但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推测可能系Ritalin在兴奋呼吸中枢后,再反射性的抑制了呃逆发作的反射弧,也可能是Ritalin促进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递质释放有关。常用剂量为20mg肌注,无效时可间隔4~6h重复1次,如2~3次注射后呃逆仍不能终止,一般不宜再继续肌肉内使用。静脉应用的效果优于肌内注射,方法为20mg加入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脉推注;推注过程中如呃逆突然终止,即可停止推注(有些患者可表现为欣快感)。在推注过程中呃逆未能终止,而患者无任何不适时,可将药液继续推完。也可采用静滴方法,将40mg哌甲酯(利他林)加入50~100ml生理盐水中,滴速可稍快,并严密观察病人反应,一旦呃逆终止,则应停止滴注。遇有高血压、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变者,应慎用或禁用。

应用利多卡因或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

对于少数顽固性呃逆患者,暂不能确定其病因,在上述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目的是终止呃逆的反射弧,并解除膈肌、呼吸肌的持续性痉挛收缩,常可取得较好效果。方法为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加入利多卡因100mg,缓慢静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及心率及节律变化,当呃逆停止时即可停药。如滴完后呃逆仍未终止,则间隔4h后可重复滴注1次,若2次都无效,则不再应用利多卡因。也可采用氯丙嗪25~50m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缓慢静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呃逆一旦终止即可停药,无效时可间隔4~6h后再重复滴注1次,若2次无效则应停止滴注。

中医治疗

在治疗方面,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补中益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者,治以生津养胃。《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胃中寒冷

治宜温中祛寒止呃。

方药

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为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肉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

针灸治疗

方一: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寒者加梁门

方二: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随证配穴: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为胃的募穴,章门为脾的募穴,分别与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关元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方三: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胃火上逆

治宜清降泄热止呃。

方药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炙甘草加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方中人参可改用沙参,配合石膏、竹叶、麦冬以清阳明胃火;半夏、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以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呃逆自止。

针灸治疗

方一: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热者加陷谷合谷

方二: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天枢、合谷、内庭、公孙。

随证配穴:口干口苦者,加陷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手阳明经穴合谷,与足阳明经荥穴内庭,大肠募穴天枢相伍,以泻阳明胃火。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可降胃气。

方三: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热呃-公孙内庭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胃满食滞

方药

用泄热通便之调胃承气汤而愈。亦有人采用保和丸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

针灸治疗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食积者加建里里内庭

气机郁滞

治宜顺气降逆。

方药治疗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加减。方中木香、乌药顺气;枳壳、沉香宽中降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如气郁化火,心烦、便结、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数者,可加山栀、黄连等,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针灸治疗

方一: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肝气横逆者加太冲

方二: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气滞痰阻

针灸治疗

方一: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阴经原穴太冲及募穴期门,以疏调肝之气机;足少阳胆经穴侠溪,以助顺气解郁之力。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痰饮-丰隆。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治疗

以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吴茱萸、丁香为主方。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扶阳温中;吴萸、丁香温胃透膈以平呃逆。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以重镇和中降逆。如肾阳亦虚,见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质胖嫩,脉象沉迟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肾助阳。如兼有食滞,可稍佐陈皮、麦芽之类以理气化滞。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脉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针灸治疗

方一: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

方二: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

随证配穴:腰膝酸软发凉已见肾阳虚象者,加灸关元。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胃募穴中脘、脾胃背俞穴,以健补脾胃。灸气海可益气助阳。

方三: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胃阴不足

生津养胃止呃。

方药治疗

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以降逆止呃。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是为甘寒生津之法。加石斛可增强养阴之功,又加枇杷叶、柿蒂以和降肺胃而平呃逆。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方论》):人参、橘皮、竹茹、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和中。

针灸治疗

方一: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

方二: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胃俞、中脘、太溪

随证配穴:不思饮食者,加太白下脘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取胃的募穴中脘,与胃俞相配乃俞募配穴,以益胃气,生津濡润。更配足少阴经之原穴太溪,以滋阴生津。

脾肾阳虚

针灸治疗

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

1.宜吃疏肝,健脾和胃食物;

2.宜吃含有维生素的蔬菜;

3.宜吃顺气通便蔬菜,水果。

1.忌吃肥腻的肉食;

2.忌吃海鲜;

3.忌吃辛辣的蔬菜。
李瑾-3.jpg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呃逆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呃逆》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