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射干.jpg

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痰盛咳喘等病证。

药性

苦,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主入肺经,有清肺泻火,利咽消肿之功,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主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可单用,如射干汤(《圣济总录》);或与升麻甘草等同用。若治外感风热,咽痛音哑,常与荆芥连翘牛蒡子同用。

2、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药同用,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若与麻黄细辛生姜半夏等药配伍,则可治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如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用量用法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炮制

拣去杂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筛去须、屑。

鉴别

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约3~10cm,直径1~1.5cm。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皱缩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列甚密,上面有圆盘状凹陷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坚硬,断面黄色,颗粒状。气微,味苦。

射干鉴别.png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射干,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2、《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症瘕自除矣。"

3、《本草经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洁古(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阴湿气下流,因疲劳而发为便毒,悉取其泄热散结之力耳。""射干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痛,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

附方

1、治喉痹

(一)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二)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2、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3、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4、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5、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6、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7、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8、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9、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10、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11、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别名

乌扇、乌蒲(《本经》),黄远(《吴普本草》),夜干(《本草经集注》),乌要、乌吹、草姜(《别录》),鬼扇(《补缺肘后方》),风翼(《本草拾遗》),仙人掌、紫金牛(《土宿本草》),野萱花、扁竹(《纲目》),地萹竹(《镇江府志》),较剪草、黄花扁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黄知母(《分类草药性》),较剪兰、剪刀梏(《广州植物志》),冷水丹、冷水花(《南京民间药草》),扁竹兰(《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蝴蝶、金绞剪(《浙江中药手册》),紫良姜、铁扁担(《江苏植药志》)。

来源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射干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射干》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