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有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病症。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2.牙龈肿痛。本品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用量用法
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炮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鉴别
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20~35cm,直径0.3~1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略突起的皮孔。质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气微弱,味极苦。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入散乳毒药中,能消乳癌。
2.《本草汇言》: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
3.《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4.《本草正义》:山豆根,《开宝本草》虽谓气味甘寒,然其实甚苦,沈存中《梦溪笔谈》已言《本草》之误。盖苦寒泄降,其味甚厚,故能解毒而疗疮疡之肿痛,兼能杀虫治黄,皆惟大热之实症为宜。又治发热咳嗽,则以肺胃热咳言之,非不问虚实寒热,可为咳嗽之通用品也。今人专以治咽喉肿痛,则直折火毒之上炎,亦惟实热闭塞者,始为合宜。而风邪外束之喉痛、尚须辛凉开泄者,则必不可早投,反恐遏抑不宣,重增其困。石顽所谓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者,意固不差,但近今喉痧,为病最多,然有外感毒症未罢及肺胃实热如焚两候,先后不同,投药即因而大异,如有表者先投寒降,则外邪不散,适以内攻,如热者误授清扬,则烈火见风,顿成焦土,临症者岂可不辨之于早濒湖谓研末汤服治腹胀喘满,酒服治女人血气腹胀,丸服治下痢,则必皆属于实热壅塞者,庶乎相投。《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5.《本草图经》:含以解咽喉肿痛。
附方
1.治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永类钤方》)
2.治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验方》)
3.治积热咽喉闭塞肿痛: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硝(生)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仁斋直指方》山豆根丸)
4.治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咽喉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发为肉鹅者:射干、麦冬、花粉、甘草、元参、山豆根。水煎服。(《慈幼新书》山豆根汤)
5.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备急方》)
6.治五般急黄: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调服二钱。(《备急方》)
7.治赤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备急方》)
8.治咽喉上膈热毒患瘰疬者:山豆根、紫苏叶、细锉,煎汤。临卧服。(《仁斋直指方》山豆根方)
别名
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又名广豆根。
出处
《开宝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