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硬脊膜外脓肿
硬脊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是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刺激症状。由于胸段硬脊膜外腔较宽,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并有较多的静脉丛,脂肪组织抗感染能力差及静脉丛血流缓慢,故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胸段发生硬脊膜脓肿者约占病人总数的50%,其次为腰骶段,约占总数的35%,颈段较少见,约占总数的15%。脓肿多位于脊髓神经节的后方(82%),位于神经节前方者少见(18%)。
目录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防止皮肤黏膜感染 做好小儿的皮肤黏膜护理,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
2.防治呼吸道等各种感染 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
3.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西医治疗
治疗
对于单纯的硬脊膜外脓肿,通常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3~4周后继续口服抗生素4周,而合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抗生素静脉治疗的疗程需延长到6~8周。
另外,应在早期未出现完全性截瘫之前做出诊断并予以积极手术治疗,一旦延误出现完全性截瘫,则术后脊髓功能难以恢复。因此诊断一经明确,应实施紧急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
(1) 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
(2) 清除脓液和肉芽组织;
(3) 解除脊髓的机械性压迫;
(4) 充分引流;
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应切除脓肿部位的椎板,切除的范围上下界应达正常硬脊膜,侧方要宽,但不要损伤关节面,如果脓肿累及节段太多应椎板间断切除,以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2) 术中应彻底清除脓液和肉芽组织,并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不可切开硬脊膜,以免感染向硬脊膜下腔扩散。
(3) 术中应注意骨蜡、凝胶海绵不应留置伤口内,防止异物反应导致的伤口不愈合。
(4) 硬脊膜外腔应放置引流条或橡皮管,以利于术后炎性渗出物的持续流出,必要时还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液体向残腔内反复冲洗,一般引流可在术后2~4天拔除。
(5) 对于脓肿位于脊髓前方并合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常常采用体腔外椎体后外侧入路清除脓肿,避免经腹腔或胸腔入路,以免感染向胸腹腔的播散,术中应清除坏死的椎骨碎片。
(6) 术中脓液应常规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静脉点滴大剂量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7) 在未确定何种致病菌感染的情况下,多采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可选用头孢三代抗生素,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得结果作相应的调整。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容易产生硬脊膜外脓肿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酒、恶性肿瘤、静脉内药物滥用、脊柱手术和外伤等。
1.感染途径
(1)直接扩散:导致感染向相应脊髓节段硬脊膜外腔的直接扩散,形成脓肿的原因有通常为腰骶部的褥疮、椎体结核所致的口咽部的炎症、腰大肌脓肿、腹部和颈部的开放性外伤、纵隔炎和肾周脓肿。
(2)医源性:硬膜外腔的置管麻醉、脊柱外科手术以及腰椎穿刺等医疗操作不规范均可能将致病菌带入硬脊膜外腔,引发脓肿。
(3)外伤性:腰背部的开放性损伤和脊柱的贯通伤也是硬脊膜外脓肿形成的常见原因,约占30%。
(4)血源性:是脓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占26%~50%)。常见的感染来源有静脉或肌内注射、细菌性心内膜炎。呼吸系统的感染和咽部口腔的局部脓肿多见于周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皮肤的疖肿(占15%)。致病菌由附近或远隔感染灶经血液而至硬脊膜外腔。
(5)隐源性:约50%的患者可能并不能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但多数隐源性感染也是血源性感染,只是因为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原发病灶表现不明显。
2.病原学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其次为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和沙门杆菌也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约占细菌培养阳性总数的10%,厌氧菌感染约占8%。当患者原先已应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时,细菌培养也可为阴性,细菌培养找不到细菌者占总数的29%~50%。脓液的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的类型。
对于慢性硬脊膜外脓肿,多继发于椎体结核,因此结核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病人总数的25%。溶组织隐球菌、曲霉菌、布杆菌和厌氧菌在慢性脓肿中也偶见报道。
(二)发病机制
多数为急性硬脊膜外脓肿、少数为亚急性或慢性。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表现为硬脊膜外腔组织充血、渗出,大量白细胞浸润,继而脂肪组织坏死液化,硬脊膜充血、水肿,脓液逐渐增多而扩散形成脓液积存。
2.亚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硬脊膜外腔有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并存,部分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3.慢性硬脊膜外脓肿 主要以硬脊膜外腔以肉芽和结缔组织增生,脓液包裹形成脓肿。亚急性或慢性者常有局部脊膜的增厚,对脊神经造成压迫效应。以往的理论认为脊髓功能障碍归因于脓肿产生的压迫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静脉回流的异常在神经功能障碍中起主要作用,虽然病理证实未见明显脊神经节的动脉受累,但静脉的压迫与栓塞、脊神经节的水肿、硬脊膜外腔静脉丛的梗死及栓塞性静脉炎的形成较为常见。脊神经节本身也会因感染的直接扩散表现炎症反应。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症状
临床症状:
一、按分期表现为:
1.脊柱和神经根痛期 出现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难以耐受的疼痛,叩击脊柱时可出现受累节段的叩击疼痛。患儿不能表述症状时,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脊柱侧弯采取强迫体位来缓解疼痛。脓肿在胸腰段者可有剧烈的腹痛或下肢痛,临床易误诊“小儿急性阑尾炎”,此期全身感染症状较重,末梢血象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多在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出现1~3天后。
2.脊髓功能障碍期 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肌力减退呈迅速进展性及括约肌功能障碍。通常在根痛期数小时或几天内发生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3.完全瘫痪期 由第二期很快进入肢体完全性软瘫,一切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
二、按发作时间表现为: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起病时有高热、寒战、全身倦怠、精神不振头痛、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全身感染征象,部分病例有脑膜刺激症。
2.亚急性硬膜外脓肿 临床进程和急性相似,只是背痛较明显且时间较长发病1~2周出现神经根痛疼痛每因活动或腹压增加如排便、咳嗽、喷嚏而加重,进一步发展出现脊髓功能损害症状。
3.慢性硬脊膜外脓肿 病程较长,1.5~18个月不等,起病缓慢,有时有低热症状时有起伏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椎管内肿瘤常难以鉴别。
典型的病史,病变部位脊柱的压痛或叩击痛,再结合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诊断:
对有化脓感染史的病人特别是起病急有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甚至有败血症的症状,经过一定时间出现严重局限性胸背痛、叩痛及局部皮肤水肿,如继而有进行性脊髓受压表现者,皆应高度怀疑硬脊膜外脓肿存在的可能。硬脊膜外穿刺如能抽出脓液,当可明确诊断。脊柱X线平片、脊髓碘油造影、MRI表现有助于诊断。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诊断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检查化验
对有化脓感染史的病人特别是起病急有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甚至有败血症的症状,经过一定时间出现严重局限性胸背痛、叩痛及局部皮肤水肿,如继而有进行性脊髓受压表现者,皆应高度怀疑硬脊膜外脓肿存在的可能。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
2.腰椎穿刺检查 腰椎穿刺抽出脓液是确诊的直接证据,但腰穿有引起蛛网膜下腔感染的危险,操作中应小心逐步进针,针刺过黄韧带后,应回吸有无脓液,如一旦抽出脓液即可拔针;腰穿针未抽出脓液而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可见有清亮的脑脊液流出,化验检查可见白细胞数和蛋白量增高,动力试验可见有梗阻表现。
3.脊柱X线平片 除非合并有相邻椎体的骨髓炎时才有异常发现,多表现为椎体的骨质溶解、破坏。可与脊柱转移癌鉴别。
4.MRI 典型表现为:T1呈低或等信号,T2呈高信号的硬膜外占位,椎体骨髓炎时可见松质骨、受累的间盘及椎旁的软组织信号的降低,增强扫描时可见脓壁的环状薄壁强化,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时则表现为不规则团块状强化。可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鉴别诊断
硬脊膜外脓肿应与以下列疾病鉴别:急性脊髓炎、脊柱转移癌、蛛网膜炎、、脊神经节肿瘤及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脊柱结核和急腹症和其他疾患。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并发症
发生感染中毒症状或形成败血症,发生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完全性软瘫,大小便潴留等。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的护理
预后
本病的治疗效果与病程的缓急、致病菌的毒力、患儿的全身状况、脊髓的受压程度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直接关系。在第一或第二期手术,效果较好,若在截瘫出现6~12h后手术,则神经功能恢复者甚少。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的病死率为18%~23%。
死亡的主要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