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
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HBV、HCV和HD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造成母婴传播。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染。HBV、HCV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而导致性传播。
急性肝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肝炎症状明显期特别是有黄疽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方可起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或延长活动时间,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合理饮食,以流食为主,少量多餐,保证水分的供给以利于利尿排黄,应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黄疸严重者注意维生素K的补充。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或肌注,隔日1次,3-6个月为一疗程。急性期黄疸者可予茵陈蒿汤治疗。恶心、厌油、呕吐者应给予葡萄糖加维生素C维生素B,或门冬氨酸钾镁溶液,静滴。也可用肝炎灵和病毒灵。
急性肝炎的诊断
二、病史 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血液、体液感染史,暴发流行区有水源、食物污染史。
三、症状 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便清、明显乏力等。大多有轻中度肝肿大,质地软,常有触痛或叩击痛,脾可轻度肿大,部分有黄疸。
四、辅助检查 (一)疾病诊断检查 肝功能试验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检查,肝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 (二)病原分型检查 目前多用免疫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作病原检测。肝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有助于病原分型。 1.甲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AVI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用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HAV)颗粒,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查血及粪便的病毒RNA(HAV-RNA)。 2.乙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Bcl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作血HBSAg、 抗-HBs、HBeAg、抗-HBe、抗一HBc、乙肝病毒DNA多聚酶、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3.丙型肝炎:可作血清抗体(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CV抗原为较特异的方法。 4.丁型肝炎:可作血清抗原(HDAg)和抗体(抗-HDV)、血清病毒RNA(HDV-RNA)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DAgo 5.戊型肝炎:可检测血清抗体(抗-HEV),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 HEV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的HEV抗原。
急性肝炎的预后
甲型肝炎预后良好,大多数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戊型肝炎病死率一般为1%-2%,最高达12%。 [预防] 隔离患者,甲型和戊型肝炎应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乙、丙、丁型肝炎应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还可使用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甲型肝炎,或应用高滴度抗-HB-VlgG注射预防乙型肝炎。
急性肝炎的分类
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起病,病情发展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和眼球黄染。病程约为2-3个月,以甲肝为多见。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型比黄疸型多,多见于乙肝和丙肝。大多数是缓慢起病。最突出的表现是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和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大多数在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
急性肝炎的症状
急性肝炎症状
急性肝炎感染后症状: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不适及尿黄等症状,休息后不见好转。
急性乙肝的分类症状:急性乙肝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
(2)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
(3)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占急性乙肝的90%以上。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