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参
拳参为蓼科植物拳参的干燥根茎。又名紫参。其性微寒,味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的功效,可治疗痈肿瘰疬,毒蛇咬伤;热病神昏,惊痫抽搐;热泻热痢;血热出血等病症。
药性
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
应用
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本品苦泄寒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消肿散结,故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治疗疮痈肿痛、瘰疬、痔疮、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2.热病神昏,惊痫抽搐。本品苦寒入肝,镇惊息风,多与钩藤、全蝎、僵蚕、牛黄等配伍,用治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破伤风等。
3.热泻热痢。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且兼涩肠止泻之功,可单独制成片剂使用,治疗赤痢脓血,湿热泄泻可配银花炭、白头翁、秦皮及黄连等同用。
4.血热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止血,常与贯众、白茅根、大蓟、生地等同用,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
用量用法
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虾状,长4~15cm,直径l~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全体密被粗环纹,具残留须根或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较平坦或略具凹槽。质硬,断面近肾形,浅棕红色,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2.《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赤痢;含漱作口腔炎之收敛剂;外用治痔疮及肿疡。"
3.《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热病惊痫,手足抽搐,破伤风,痈肿瘰疬,蛇虫咬伤。"
4.《广西中药志》:"治肠胃湿热,赤痢,外用治口糜,痈肿,火伤。民间作产后补血药。"
别名
山虾子(《江苏植药志》),倒根草(《新疆药材》),紫参、破伤药、刀剪药、疙瘩参(《河北药材》),虾参、回头参、山柳柳、石蚕(《山东中药》),刀枪药(《中药志》),马峰七(《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
出处
《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