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头翁.jpg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可治疗热毒血痢;疮痈肿毒等病症。

药性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

1.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治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内冷痛,则以本品与阿胶干姜赤石脂等药同用,亦如白头翁汤(《千金方》)。

2.疮痈肿毒。本品苦寒,主入阳明,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可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同用,以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

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用量用法

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寒泄痢忌服。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鉴别

根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有时扭曲而稍扁,长5~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时分出2~3支根,皮部易脱落而露出黄色木部,且常朽蚀成凹洞,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状花纹;根头部稍膨大,有时分叉,顶端残留数层鞘状叶柄基及幼叶,密生白色长绒毛。质硬脆,折断面稍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皮部与木部间有时出现空隙。气微,味微苦涩。

白头翁鉴别.png

各家论述

1.李杲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2.《神农本草经疏》:白头翁;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狂易鼻衄者,血热也;寒热者,血瘀也;癥瘕积聚瘿气,靡不由血凝而成。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

3.《本经逢原》: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

4.《本草求真》:白头翁,何以用此以治温疟寒热,齿痛、骨痛,鼻衄,秃疮疝瘕等症。亦因邪结阳明,服此热解毒清,则肾不燥扰而骨固,胃不受邪而齿安,毒不上侵而止衄,热不内结而疝与瘕皆却,总皆清解热毒之力也。

5.《本草正义》: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本经》虽谓苦温,然以主治温疟狂易,而仲景且以专治热利下重,则必非温药可知。石顽《本经逢原》改作微寒,盖从阅历中体验得来,其说较为可信。今以通治实热毒火之滞下赤白,日数十次者,颇见奇效。向来说者皆谓苦泄导滞,专以下行为天职,且有苦能坚骨;寒能凉骨之语。惟今何廉臣着《实验药物学》,独谓其气质轻清,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案……味苦又薄,合于经文轻清发散为阳之旨。其主热毒滞下,虽曰苦固能泄,而升举脾胃清气,使不陷下,则里急后重皆除,确是此药之实在真谛。何翁此论,洵有特别见解。但终是苦泄宣通一路,不能竟以升散郁火四字简直言之,与升麻柴胡作一例看耳。试观《别录》以主鼻衄,其能清泄,尤为明白晓畅。轻用一钱至一钱五分,毒火甚者,可用至四、五钱。

6.《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7.《别录》:(主)鼻衄。

8.陶弘景:疗毒痢

9.《药性论》:止腹痛及亦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瘰疬。主百骨节痛。

10.《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

11.《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12.《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13.《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14.《本草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15.《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附方

1.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略》白头翁汤)

2.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铁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头翁丸)

3.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二两(微炒).上二味为末,用米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4.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5.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

6.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7.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8.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9.疗少小阴颓: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小品方》)

别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 Regel的干燥根。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白头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白头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