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松
水松,杉科( Taxodiaceae)水松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该属仅此1种,是世界孑遗植物,中国特有树种。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中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
目录
简介
水松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材质轻软,耐水湿,可为建筑等用材。根的木质部轻松,比重0.12,浮力大,可做救生圈及软木用具等。
杉科( Taxodiaceae)水松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该属仅此1种,是世界孑遗植物,中国特有树种。
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中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
基本介绍
拉丁文学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命名者:Staunt. Koch
水松
科属: 杉科 Taxodiaceae
化学成分:本植物含双黄酮类化合物:扁柏黄酮(hinokiflavone)。叶含蜡质。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化气止痛。
皮炎:用鲜叶适量煎水洗。
烫伤:用树皮煅炭研末调油敷。
现状
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我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
目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岭下乡上楼村附近的一片高山湿地之中,系目前世界唯一成林成片的水松72株,株株枝干挺拔,胸径在60——80公分,水松是冰川世纪孑遗植物,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前往考察,将水松林誉为“植物活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成片水松林。
2006年被国家邮政局选入《孑遗植物》邮票,成为国家一张名牌。
分布地区
水松在白垩纪和新生代广布于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后期在欧洲、美洲、日本及其他各地均已灭绝,现仅存化石。主要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闽江下游、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广东东部及西部、福建西北及北部、四川东南部、广西及云南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区内几无天然林。多系人工栽培。此外,武汉、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也有栽培。
形态特征
半常绿性乔木,高达25米,胸径60一120厘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条片。内皮淡红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叶延下生长,鳞形、线状钻形及线形,常二者生于同一枝上;在宿存枝上的叶甚小,鳞形,长2一3毫米,螺旋状排列,紧贴或先端稍分离;在脱落枝上的叶较长,长9一20(一30)毫米,线状钻形或线形,开展或斜展成二列或三列,有棱或两侧扁平。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雄球花有15一20枚螺旋状排列的雄蕊,雄蕊通常有5一7花药;雌球花卵球形,有15-20枚具2胚珠的珠鳞,托以较大的苞鳞。球果倒卵圆形,长2一2.5厘米,直径1.3一1.5厘米,直立;种鳞木质,与苞鳞近结合而生,扁平,倒卯形,背面接近上部边缘有6一9个反曲的三角状尖齿,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种子下部有膜质长翅。
特性
水松喜光,从幼苗开始就要求全光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年平均15~22℃为最适温度,能耐40℃高温和10℃以下低温。要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雨量越充沛对其生长越有利。极耐水湿,多生于河流两岸、堤围及田埂上,在潮水线上15~30厘米的立地上生长最好。长期浸淹在水中虽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但生长缓慢,尖削度大。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盐碱土;在中性或微碱性(pH7~8)、有机质含量高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主根和侧根发达、结构疏松、富有通气组织。
生于多水立地时树干基部膨大,常成柱槽状,并有屈膝状呼吸根露出地面;在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立地,树干基部不膨大或微膨大,并无屈膝状呼吸根。在华南地区适宜的立地生长颇快,如广东斗门县大沙农场在冲积土上营造的水松林带,10年生平均树高9.5米,胸径16厘米。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东部和北热带东部,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水松耐水湿,为阳性树种,除盐碱地外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幼苗时期主根发达,10多年后主根停止生长,侧根发达,生于水边或沼泽地的树干基部膨大呈柱槽状,并有露出土面或水面的屈膝状呼吸根。种子在天然状态下不易萌发。幼苗或幼树期间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花期2--3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东部和北热带东部,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水松耐水湿,为阳性树种,除盐碱地外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幼苗时期主根发达,10多年后主根停止生长,侧根发达,生于水边或沼泽地的树干基部膨大呈柱槽状,并有露出土面或水面的屈膝状呼吸根。种子在天然状态下不易萌发。幼苗或幼树期间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花期2--3月,球果9--10月成熟。
物种价值
科学价值
水松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材质轻软,耐水湿,可为建筑等用材。根的木质部轻松,比重0.12,浮力大,可做救生圈及软木用具等。
保护措施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存的大树、古树,同时应在适宜地区大力育苗造林。广州等地已有种植。
中药化学成分
全藻含有机物42.09~49.41%、氮1.41~ 1.89%、可溶盐39.83~41.56%,水浸后含灰分8.95~ 18.08%、碘0.009~0.0177%、钾(K2 O)1.35~2.07%、氯化钾2.13~3.27%。 全藻中尚分出3种多糖:甘露聚糖(占干重的20%)、淀粉型多糖和水溶的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又含挥发性成分二甲硫醚、苯甲醛、a一甲基糠醛(a一 Methylfurfural)、糠醛(Furfural)、糠醇(Furfuryl alcohol)、1,8一桉叶素(Cineole)、芳樟醇(Linalool)、异松油烯(Terpinolene)、牻牛儿醇(Geraniol)等。此外,含有强烈抑菌作用的丙烯酸(Acrylic acid)。
用途
木材淡红黄色,质轻软,纹理细,耐水湿,耐腐而不变形,比重0.37~0.42,供建筑和造桥梁、家具等用。根部木质轻松,比重0.12,浮力大,可供制作救生圈、瓶塞等,或用于建筑恒温室和冷藏库。球果、树皮含单宁,为栲胶原料。抗风力强,是护堤防浪林和农田防护林优良树种。树姿美丽。可作庭园观赏树。
种植培育
日常管理
水松2~3月开花,10~11月球果成熟。当球果由粉绿色变为浅黄色、鳞片开始微裂时,宜及时采集。每千克种子约85000粒,发芽率50~60%。育苗一般采用“旱播水育法”,即冬季围地作床播种,待苗高20~25厘米时移植于水田平床,株行距20~25厘米,每天早晨灌溉,保持水面深3~5厘米,晚上将水排去,切忌死水育苗。苗高1.5米时可出圃定植。株行距以1.5×1.5米~1.5×2.0米为宜。种植2~3年内应注意保护幼树主干顶芽和除草培土。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当球果黄褐色时即可采收,收后将种子晒干,贮至翌年2--3月播种,约20天可发芽,保持苗床湿润,还要适当遮荫。水松1年生苗平均高40--60厘米,最高可达1米,在第二年春即可出圃造林。也可采用扦插法育苗。
百年老树
在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乡高丘村太坪村,有两棵高约25米,胸径分别为45厘米、30厘米的古水松。
据林业技术人员鉴定,树龄达110余年。该村刘新生的祖父、父亲、兄弟、子侄四代人一直保护着这两棵百年水松,在当地传为佳话。
水松
据村民介绍,清朝光绪年间,该村举人刘巨良爱好栽种花草树木,在市场上看到树形优美的水松苗木后,遂购买了3 棵,带回老家栽在屋前,并叮嘱家人施肥管护。3棵水松在刘巨良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有村民欲将水松树砍掉,但刘家人顶着压力将水松保留下来。
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刘新生和弟弟对这3棵水松疼爱有加,将它们视若“宝树”。但在20世纪80年代,其中一棵水松遭雷击死亡,只剩下了两棵古水松。兄弟俩商量好轮流守护水松,并为它防虫灭害,教育子女爱树。
随着树龄的增长,树枝越长越密,树下的根系越长越深,影响了附近水田里水稻的产量。有人建议刘新生兄弟将水松削皮枯死,取材作他用,被其坚决拒绝。
为了让这两棵古水松繁衍,兄弟请来林业部门技术员指导护树。技术人员发现水松后,告诉他们,水松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长辈们的护树举动,令刘新生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及侄子受到影响,他们也像长辈一样去保护古水松,还义务为村中的名木古树作宣传。
刘新生一家代保护古树的动人故事,在当地广为传扬。村民们以其家为榜样,村中现存的百余棵名木古树,至今也没发生过偷盗或人为破坏现象。
考证出处
水松考证一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Shuǐ Sōnɡ
别名:刺海松(《拉汉孢子植物名称补遗》),刺松藻(《中国经济海藻志》)。
来源: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的藻体。
原形态:藻体黑绿色,海绵质,富汁液,长10~30厘米。固着器为盘状或皮壳状,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越向上分枝越多。枝圆柱状,枝径1.5~5毫米,枝端圆钝。整个藻体为分枝很多、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髓部为无色丝状体交织,自其上分枝,枝端膨胀为棒状胞,形成一连续的外栅状层。叶绿体小,盘状,无淀粉核。棒状胞长为径的4~7倍,顶端壁厚,常有毛状突起。生长在中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常集生成大的群落。
生境分布:中国黄海、渤海沿岸分布甚广。
性味:《纲目》:"甘咸,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经集注》:"疗溪毒。"
②《本草拾遗》:"主水肿,催生。"
摘录:《辞典》
水松考证二
拼音名:Shuǐ Sōnɡ
别名:水松柏
来源:杉科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Lamb.)K. Koch [G. lineatus (Poir.)Druce],以球果、枝叶、树皮入药。
生境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化学成份:本植物含双黄酮类化合物:扁柏黄酮(hinokiflavone)。叶含蜡质。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
化气止痛。
胃痛、疝气疼痛:用球果0.5~1两。
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用枝叶0.5~1两。
皮炎:用鲜叶适量煎水洗。
烫伤:用树皮煅炭研末调油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松考证三
出处:1.《本草经集注》。
2.《海藻学》:水松,可供食用,广东人民常用它煮水,作为清凉饮料。
3.《中国经济海藻志》:日本人民以刺松藻作为驱蛔虫剂,据他们的试验结果,刺松藻的驱虫药效很高,如以海人草浸出液的驱虫效率为100%,则刺松藻为300%。
拼音名:Shuǐ Sōnɡ
英文名:Yew
别名:刺海松、刺松藻、软软菜、鼠尾巴、青虫子、鹿角菜
药材基源: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及长松藻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Codium fragile(Sur.) Heriot[Acanthocodium fragile Sur.];Codium cylindricum Holm.
原生态:
1.刺松藻 藻体暗绿色或深绿色,海绵质,富汁液,幼体被白色绒毛,高10-30cm,粗1.5-3(-5)mm。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渐分渐多,达同一高度时呈扇状,分枝圆柱状,上粗下细,先端钝圆。体内有许多无色的管状丝体,疏松地交强成髓部,侧生于髓部周围的棒状囊胞,排列成可行光合作用的栅状皮层,囊胸直径为215-350μm;长为900-1025μm,顶端较厚,尖突,其上有毛。叶绿体小盘形,不含淀粉核,多数分布在囊胞的顶部。藻体基部由假根组成的固着器,呈盘状或皮壳状。
2.长松藻 藻体亮黄绿色,海绵质,一般长约60cm,有时可极大延长,这与海绵质盘状固着器大小有关。体圆柱形,疏叉状二岐分枝,上部渐细长,先端钝圆,分枝处节间呈楔形或宽三角形。囊胞顶端薄,其上无毛。薄体成熟时,产生配子囊的囊胞很大,一般直径为400-550μm,长1.5-2.5mm,突出于藻体,呈颗粒状,肉眼即能见到。
水松
生态环境:
1.生于中、低潮带向阳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常集群生成。
2.生于低潮带或低潮线下岩石上和泥沙滩的石砾上。
资源分布:
1.中国黄海、渤海沿岸分布较多;东南沿海较少。
2.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福建、广东沿海较多。
性状鉴别
(1)刺松藻 藻体深绿色,复叉分枝,呈扇状,长10-30cm,海绵质。分枝直径1.5-3mm,上粗下细,枝端钝圆,腑间狭窄。固着器圆盘状或皮壳状。整个藻体为一分枝很多、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气微腥,味微咸。
(2)长松藻 藻体黄绿色,长约60cm。叉状分枝稀疏,腑间楔形或宽三角形。
化学成份:
刺松藻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甘露聚糖(mannan)、淀粉型多糖(starchtype polysaccharide)和水溶的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sulfated arabogalactan)。又含3种水溶性砷化物:1-甘油磷酰基-2-羟基-3-[5'-去氧-5'-(二甲基胂基)-β-呋喃核糖氧基]丙烷
药理作用:水松浸出液驱虫效果较海人草强三倍。水松所含成分丙烯酸有强大的抑菌作用。芳樟醇和牻牛儿醇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
性味:甘;咸;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杀虫解毒。主水肿;蛔虫病;中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集注》:疗溪毒。
2.《本草拾遗》:主水肿,催生。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水松
水松叶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Shuǐ Sōnɡ Yè
别名:水松须(《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杉科植物水松的叶,夏、秋采收。
原形态:详"水松皮"条。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性寒,味苦。"
②《本草求原》:"苦,温。"
功能主治:
①《生草药性备要》:"与山松须同,治周身骨节痛,擂粉煎饼服之,酒送下。又能止痒杀螆。"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对口疮。"
附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水松枝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皮炎:鲜水松叶,煎水外洗。(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