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hywhy/麻黄1
麻黄属辛温解表药,其性温,味辛、微苦,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目录
基本信息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麻黄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
2.《纲目》: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
英文名
Herbal Ephedrae
别名
龙沙,卑相,卑监,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Ephedra sinica Stapf 2.Ephedra equisetina Bge.3.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A . Mey.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珍珠囊》:"入手大阴。"
②《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四经。"
功效主治
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嗅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
炮制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
麻黄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
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段100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各家论述
①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②《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⑦《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若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癥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④《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⑤《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⑥《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彼时寒变为温病,量为减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腠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仟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入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⑧《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竟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喑,亦且无取乎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为巨患。"
附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
2.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3.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资源分布
1. 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3.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性状
性状鉴定
(1)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节时显,节间长2-6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线,微有粗糙感。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形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黄褐色,髓部圆形,暗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2) 分枝多,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上部裂片2(稀3),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断面髓部略呈椭圆形。
(3)分枝较多,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通常长3-6cm。膜质鳞叶长2-3mm,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裂片3(稀2),先端锐尖,微反曲。断面髓部常成三角状圆形。均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
(1) 横切面近圆形。表皮外被厚的角质层。棱线16-24个,呈波状凸起,两棱线间有下陷的气孔,棱线处表皮内侧有下皮纤维束。皮层宽,靠近内侧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或小方晶,有少数皮层纤维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呈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层环明显。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无或有极少数环髓纤维。
(2)木贼麻黄 横切面稍呈椭圆形。棱线13-14个。皮层纤维束较多。维管束8-9(-10)个。形成层环略呈椭圆形。无环髓纤维。
(3)中麻黄 横切面通常略三角状圆形。棱线18-28个。皮层纤维束多。形成层环呈类三角形。环髓纤维较多见。
粉末特征
草麻黄粉末淡棕色。①表皮细胞新面观呈类长方形,外壁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厚约18μm。②气孔特异,长圆形,侧面观保卫细胞似电话筒状,两端特厚。③皮层纤维细长,直径10-24μm,壁极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满砂晶,形成嵌晶纤维。④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15μm,导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穿孔板。此外,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细小簇晶、色素块、石细胞等。
理化鉴别
(1)取3种麻黄粉末各10g,分别加0.5%盐酸溶液80ml冷浸4h,滤过。滤液加1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强碱性,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用盐酸溶液2ml溶解,加入10%硫酸铜试液1滴,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呈现麻黄碱的紫色铜络盐反应;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则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检查麻黄碱)(2)薄层色谱 取3种麻黄粉末各5g,加乙醇40ml,冷浸12h,滤过。滤液浓缩至半量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麻黄碱对照品,用乙醇制成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3种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点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冷醋酸-水(8:2:1)展开,取出后晾干。喷以0.5%茚三酮的丙酮溶液,于110℃烘约10min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品质标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生物碱以麻黄碱(C/10H/15NO)计算,不得少于0.80%.
现代研究
化学成份
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又含儿茶鞣质6%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类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矮麻黄含总生物碱(以麻黄碱计)1.15%,其新鲜叶含蜡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药理作用
①麻黄碱的作用
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因此用于鼻粘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且无续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着,舒张压一般不降低。对于心脏也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易于产生抑制;亦可能扰乱心律,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则易引起心律紊乱。㈡对中枢的作用:麻黄碱如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亦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病。㈢对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解痉作用较持久,特别在支气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其作用更显著;作用于虹膜辐状肌可使瞳孔扩大,也能使胃肠道肌肉松弛,抑制蠕动,但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这对遗尿症是有利的;它还可兴奋离体子宫,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㈣其他: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描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此时用麻黄碱50~60毫克1.5~2小时后,汗液分泌要比来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可能系中枢性的。㈤麻黄碱的作用原理: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减弱,最后可以完全无效,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理中,也具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与中枢调节有关,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并无影响。
②伪麻黄碱的作用
在升压作用,收缩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黄碱最强,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次之,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亦以麻黄碱最强(100),消旋麻黄碱次之,伪麻黄碱最弱(56.5)。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性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离体兔肺灌流实验表明,伪麻黄碱极稀的溶液及浓溶液均使支气管松弛,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肌收缩,而甲基麻黄碱任何浓度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③麻黄次碱的作用
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④草麻黄中提得的麻黄挥发油,在体外试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给感染A型、PR8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存活日期增加,肺损伤降低)。麻黄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以足跖部有无潮湿及汗珠为指标),对发热病人亦无发汗作用。一定剂量的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油乳剂引起的小鼠镇静作用及兔全身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麻黄油乳剂只表现抑制作用,麻黄碱并不能拮抗此作用,麻黄油乳剂在不影响肌紧张的剂量时,对兔呼吸运动呈先兴奋后抑制。麻黄挥发油乳剂口服安全度很大,注射于家兔腹部或耳部皮下组织均有一定时刺激作用,对家兔眼结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61-l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其作用主要为麻黄;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毒性
毒性 麻黄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50mg/kg;d-伪麻黄碱盐酸对兔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500mg/kg;10%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4mg/kg。
麻黄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50mg/kg。麻黄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35ml/kg,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79ml/kg。麻黄碱、消旋麻黄碱、伪麻黄碱对多种动物的最小致死量。
中医经验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 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我曾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仅供参考。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药性歌诀
麻黄甘苦性微温,主中风邪治不仁,伤寒表证并嗽喘,理瘴解疟消斑痕。
中药小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