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肋骨切除术
目录
手术名称
第一肋骨切除术
第一肋骨切除术的别名
第1肋骨切除术;first costatectomy;first costectomy
分类
胸外科/胸壁手术/先天性胸壁畸形的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ICD编码
77.9102
关于胸廓出口综合征
1.定义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胸廓入口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受压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2.解剖
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通过颈腋管到达上肢。颈腋管近侧段为斜角肌三角和肋锁间隙,远侧段为腋段,其分界为第1肋骨的外侧缘。颈腋管的近侧段上界是锁骨和锁骨下肌肉;下界是第1肋骨;前内侧界是胸骨缘,胸锁筋膜和肋喙突韧带;后外侧界是中斜角肌和胸长神经。前斜角肌插入附着在第1肋骨的斜角肌结节,将肋锁间隙分成两部分,前部内有锁骨下静脉;后部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远侧段是腋管,解剖结构有胸小肌,喙突,肱骨头。该区域也是潜在的神经血管受压区。胸廓出口综合征神经血管受压常发生在颈腋管的近侧段。
3.病因
先天性或外伤因素导致解剖异常或动脉硬化所致。常见的压迫因素有颈肋、第1肋、前斜角肌、锁骨、硬化的动脉血管等。
颈肋,为常见原因,起自第7颈椎,游离端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压迫臂丛神经,发生颈肋综合综合征。(cervical rib syndrome)(图5.2.1.5.3-0-1)。
第1肋畸形,同时伴前、中斜角肌肥大,腱样化,或附着部位异常,使斜角肌三角间隙变小,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scalenus anticus syndrome)(图5.2.1.5.3-0-2)。
肋锁间隙狭窄,肩后伸牵拉时,锁骨下血管受挤压,引起肋锁综合征(costoclavicular syndrome)(图5.2.1.5.3-0-3)。
上肢过度外展时,胸小肌外缘压迫锁骨下动脉,引起过外展综合征(hyperabduction syndrome)(图5.2.1.5.3-0-4)。
4.临床检查方法
(1)Adson试验或称斜角肌试验: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颈完全伸展,面转向一侧,使前、中斜角肌拉紧,减小了斜角肌间隙,压迫锁骨下血管神经,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表明有压迫。
(3)上肢过度外展试验:上肢外展180°,上肢血管神经被周围的胸小肌腱、肱骨头压迫。阳性为桡动脉搏动减弱。
(2)肋锁试验(Eden试验):双肩向下拉,向后,使第1肋骨与锁骨靠近,肋锁间隙缩小,压迫神经血管束产生症状。
(4)双臂间歇疼痛试验:双肩向上向后,双臂抬高到水平位,双肘弯曲成90°,随着手运动,如存在受压,手部、前臂出现麻木及疼痛。
(5)尺神经传导速度(ulne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test,UNCV):行肌电图检查,采用针状电极测定神经传导。若臂丛神经受压,则传导速度减慢,胸廓出口综合征神经传导速度可降为32~65m/s(正常胸腔出口UNCV平均值为72m/s),据此可判断臂丛神经受压的程度。
(6)受压后锁骨下动、静脉血栓形形形成,称Paget schroetter综合征,行血管顺行或逆行造影检查可确定诊断。
胸背痛者须与心绞痛鉴别,应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冠状动脉造影。治疗上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适应症
第一肋骨切除术适用于:
1.检查证实第1肋骨是构成本症的重要因素。
2.肌电图检查UNCV小于60m/s。
麻醉和体位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仰卧位,术侧肩下垫高30°,上臂上举屈肘固定在头架上或侧卧位,术侧上臂上举,前臂用牵引带包绕,固定在头顶滑轮上,用2~3kg重量牵引(图5.2.1.5.3-1,5.2.1.5.3-2)。术中根据显露的需要,可间歇性增加牵引重量。
手术步骤
1.切口
在腋下沿腋毛下缘,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作一横切口,长10cm,不切断肌肉,深达肋外筋膜,避免损伤胸壁到皮下组织的肋间肌皮神经,向头侧解剖,紧靠近外肋间筋膜向上直到第1肋骨(图5.2.1.5.3-3)。
2.解剖特点
第1肋骨为扁平状,呈水平位,其前上部有锁骨下静脉通过,位于前斜角肌腱附着点旁,之后有锁骨下动脉,其后端及第1胸椎横突前有臂丛神经。应仔细辨认神经血管束与第1肋骨的关系,轻柔解剖。
3.方法
游离切除:首先游离开肋骨的前缘,向下推开胸膜,剥离出肋骨的下面,然后在手指的引导下,紧贴肋骨剥离肋骨骨膜,仔细剥离前斜角肌肌腱附着于第1肋骨结节处,骨膜起子保持在骨膜下,将第1肋骨剥离后,在中部切断,用库克钳牵拉第1肋骨前段,与锁骨下静脉分离,切断肋锁韧带和第1肋骨附着于胸骨处;第1肋骨的后部分也用库克钳夹住,沿肋骨床向后解剖,分离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用骨膜起子剥离开中斜角肌附着于第1肋骨处,避免损伤胸长神经;继续显露胸肋关节,用垂体双动咬骨钳咬除肋骨颈、头部,避免损伤胸1神经和颈8神经根。肋骨骨膜切除或切成段,防止形成骨痂或“新生”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