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耳源性脑膜炎
耳源性脑膜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通过中耳乳突破损的骨壁或两窗进入颅内,引起的弥漫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与一般化脓性脑膜炎多无差别。耳源性脑膜炎常先发于脑脓肿,或与脑脓肿及其他颅内并发症共存。
【诊断】
耳源性脑膜炎症状典型时,出现化脓性脑膜炎症状:高热,头痛,颈强直,克、布氏征阳性。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畏光,喷射性呕吐,烦躁,谵妄,抽搐,神志不清,昏睡,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等。若不及时抢救,晚期则出现缓脉,血压升高,呼吸紊乱,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
本病如何与流行性脑膜炎鉴别,须注意以下几点:
1.耳源性脑膜炎有耳病史,并有中耳炎急性发作表现。鼓膜穿孔,流脓情况及乳突X线摄片均可佐证;流行性脑膜炎常有流行史,包括流行季节及流行地区。
2.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都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耳源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菌菌种与中耳脓液培养结果一致;而流行性脑膜炎为脑膜炎双球菌。
3.流行性脑膜炎常可找到皮肤散在出血点;而耳源性脑膜炎则无。
耳源性脑膜炎有时还需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全身应用足量的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以及鞘内注射。待病情稳定后,及时行乳突凿开引流术;病情进一步好转,脑脊液检查转阴时,再行乳突根治术。
在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可先用大剂量青霉素静滴,联合应用磺胺嘧啶或氯霉素,后两类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待细菌菌种及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抗生素。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脑脊液及血常规。脑脊液完全恢复正常后,上述用药还应继续10天左右,以防复发。若脑脊液迟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则提示合并有其他颅内并发症。在应用抗生素同时,还应重视支持疗法。
单纯乳突凿开术中,若骨板已有破坏,应扩大直达正常脑膜为止。若无骨质破坏,亦应主动凿开鼓室盖、鼓窦盖及乙状窦骨板,检查硬脑膜有无病变。临床上凡疑有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乳突凿开术中均应注意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