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颊肿胀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腮颊肿胀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是有腮腺肿胀导致面颊肿胀,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腮颊肿胀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家长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基层网络的村级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相关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及时发现可疑疫情,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力争将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麻风腮疫苗接种(包括成人),尤其对幼儿园新入园的儿童,以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腮颊肿胀的原因

(一)腮腺肿瘤及瘤样病变

1.良性肿瘤 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肌上皮瘤等。

2.恶性肿瘤 原发性恶性肿瘤如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鳞状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还有腮腺转移癌。

3.瘤样病变 包括第一鳃裂囊肿腮腺囊肿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淋巴肉芽肿腮腺血管瘤血管畸形

(二)炎症腮腺肿大

1.急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区淋巴结炎等。

2.慢性炎症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结核、腮腺区放线菌病等。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

如腮腺良性肥大、药物反应性肿大,还有一些综合征的表现如舍格伦综合征葡萄膜腮腺热等引起的腮腺肿大。

(四)非腮腺疾病

如嚼肌良性肿大、嚼肌下间隙感染等。

腮颊肿胀的诊断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腮颊肿胀的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症状腮腺肿大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致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腮颊肿胀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腮颊肿胀》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