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苍耳子.png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其性温,味辛、苦,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等病症。

药性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鼻渊。本品温和疏达,味辛散风,苦燥湿浊,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止前额及鼻内胀痛,用治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者,一药数效,标本兼治,可内服亦宜外用,为治鼻渊之良药,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常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济生方》)。若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本品又常与薄荷黄芩等疏散风热、清热药同用。其他鼻病,如伤风鼻塞(急性鼻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等,本品亦较常用。

3、风湿痹痛。本品辛散苦燥,性温散寒,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可单用,或与羌活、威灵仙木瓜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又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用量用法

煎服,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炮制

拣尽杂质,去刺,筛去灰屑,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鉴别

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 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l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其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苍耳子鉴别.png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2、《本草拾遗》:浸酒去风,补益。

3、《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癣及瘙痒。

4、《本草蒙筌》: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

5、《本草正》:治鼻渊

6、《本草备要》: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

7、《玉楸药解》:消肿开痹,泄风去湿。治疥疠风瘙瘾疹

8、《要药分剂》:治鼻瘜。

9、《会约医镜》:疗诸痔。

10、《本草再新》:治目痛。

11、《本草汇言》:枲耳实,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

12、《本草正义》:苍耳子,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遍及孔窍肌肤而不偏干燥烈,乃主治风寒湿三气痹着之最有力而驯良者。又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而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以视细辛、羌活等味,功用近似,而异其态度;即例以川芎、白芷等物之以气为胜者,犹难同日而语,但和缓有余,恐未易克日奏功耳。

附方

1、苍耳子散(《济生方》),功能散风寒,通利鼻窍,治鼻渊,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

2、治麻风方(《洞天和奥旨》):苍术、苍耳子,各为末,米粒为丸。

3、治头痛方(《本草汇言》):天麻白菊花,苍耳子,水煎服,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

4、苍耳子粥(《圣惠方》):苍耳子,粳米,煮粥或研散煎服,治目暗,耳鸣

别名

枱耳实(《本经》),牛虱子(《贵州民间方药集》),胡寝子(《药材资料汇编》),苍郎种、棉螳螂(《江苏植药志》),苍子、胡苍子(《东北药植志》),饿虱子(《广西中药志》),苍棵子、苍耳蒺藜(《陕西中草药》)。

来源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苍耳子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苍耳子》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