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蓟.jpg

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功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药性

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临床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鉴别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小蓟鉴别.jpg

炮制

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小蓟炭: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黑褐色。

附方

1,小蓟根汁:鲜小蓟根150g,捣烂绞取汁液服,或沸水冲服。

源于《食疗本草》、《衷中参西录》。鲜根凉血止血作用较强。用于血热所致的衄血、吐血、便血,或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

2,凉血五汁饮:鲜藕、鲜地黄、鲜小蓟根、鲜牛蒡根各等分。绞汁,每次杯,加蜂蜜1匙,搅和均匀,不拘时少少饮之。

源于《圣惠方》。鲜藕、地黄和牛蒡根清热生津止渴,而除牛蒡外,余药又均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吐血,口干而渴。

3,小蓟饮:小蓟(全草)、益母草各60g。加水煎汤,去渣再煎至浓稠服。

源于《圣济总录》。本品与祛瘀止血要药益母草配伍,共奏祛瘀止血之效。用于胎堕后或产生瘀血不尽,出血不止。

4,刺儿菜汁:鲜小蓟幼嫩全草(小蓟苗)150g,切段捣汁服。亦可煮汤作菜食。

别名

野红花、小刺盖、刺菜。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刺儿菜、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野红花、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 七七牙(安徽亳州地方叫法)

来源

为菊科植物小蓟的全草或根。夏、秋两季采收,晒干。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蓟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蓟》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