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荔枝核概述图.jpg

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种子。、微。归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用于疝气痛、睾丸肿痛,治疗痛经产后腹痛。

药性

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疝气痛,睾丸肿痛。本品主入肝经,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温祛寒,有疏肝理气、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之功。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睾丸肿痛,可与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医得效方》);或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气内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若睾丸肿痛属湿热者,可配龙胆草川楝子大黄等同用。

2.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入肝胃经,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作用。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与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书》);若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可与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妇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疗效更好。

用法用量

煎服,4.5~9g。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炮制

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生用或盐水炙用。用时打碎。

鉴别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2~2.5厘米;直径1~1.7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2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涩。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各家论述

1.《纲目》:行散滞气。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2.《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附方

1.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2.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3.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4.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5.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6.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7.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8.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别名

荔仁(《广西中药志》),枝核(《四川中药志》),大荔核(《药材学》)。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

出处

本草衍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荔枝核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荔枝核》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