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性消瘦
疾病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如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低血糖的处理。调整饮食去除病因改善消化功能及处理并发症等。
1.紧急情况的处理对轻到中度脱水可先用口服补液疗法(ORT),既补充电解质也补充部分热能。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另一种口服补液盐-来索美(Resomal),此种口服补液盐适当降低了钠盐含量,提高了钾盐及其他成分。严重脱水则采用静脉补液,补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消瘦儿脱水程度的估计:消瘦儿的脱水程度常易估计过高,故补液总量按体重计算宜偏低,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
(2)消瘦儿脱水性质的估计:由于消瘦儿脱水多呈低渗性补入液体中钠盐含量应适当提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比可增至2∶1。
(3)电解质的补充:重度营养不良儿常伴有缺钾缺钙及酸中毒,在纠正脱水后期开始排尿时应及时补钾,出现酸中毒时应给予5%碳酸氢钠加以纠正有低钙表现时及时补钙。输液量一般按50~80ml/kg计算。
2.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可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功能和对食物的耐受力逐步调整营养。
(1)调整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由单一到多样化,直到小儿恢复到正常进食,营养改善为止。
(2)热量及蛋白质的计算:轻度营养不良由于小儿的消化功能及对食物的耐受力接近正常可基本维持原膳食不变。热卡由502kJ/(kg·d)[120kcal/(kg·d)]逐渐加至585kJ/(kg·d)[140kcal/(kg·d)]。
中至重度营养不良,其消化功能及食物耐受力均差,食欲亦低下热卡计算应从251.0kJ/(kg·d)[60kcal/(kg·d)]逐渐增加至502kJ/(kg·d)[120kcal/(kg·d)]乃至711.0kJ/(kg·d)[170kcal/(kg·d)]。
蛋白质摄入量从1.5~2.0g/(kg·d)开始,逐渐增加至3.0~4.5g/(kg·d)。过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大。
(3)食物的选择:补充能量和优质蛋白,婴儿应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如已断奶应给予牛乳或其他乳制品如配方奶,脱脂奶,视患儿病情轻重,食欲好坏,消化代谢情况而定。一般患儿消化功能均较差,任何饮食都应从少量开始,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喂养的原则为在脱水纠正后给予少量多次稀释奶,在以后几天内逐步增加牛奶的浓度及量但宜减少喂奶次数。在病程6~8天时可按每公斤每天150ml分6次喂给。不吃牛奶的小儿可选择米汤稀米粥逐步过渡到粥,奶糕,半脱脂奶或豆浆。晚期可给予高能量的食物,如全奶鱼蛋豆浆肝末肉末、鱼粉、鱼泥及少量植物油,有条件可用酪蛋白、水解蛋白或人工合成氨基酸混合液。从治疗一开始就应当补充维生素,特别健康搜索是维生素A、锌、铁及叶酸等。
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种“F-100”的治疗奶方,即在早期食疗奶中加植物、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混合奶,用以治疗严重营养不良所致的微量元素失衡,每100g奶可提供100kcal热量,能最大限度的地增加体重,使儿童营养状况得以较快的恢复。
3.纠正贫血营养不良儿常伴有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多在80g/L以下,当伴有寄生虫感染时贫血可更为严重。当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可静脉输注压积红细胞,其量可按5~10ml/kg输注,同时口服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等。
4.促进消化改善代谢给予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口服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每次肌注0.5~1.0mg/kg,每周1~2次,连续2~3周,对食欲差者可用胰岛素2~3U肌注,1次/d注射前口服20~30g葡萄糖,每1~2周为一疗程,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注射,伴明显低蛋白可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锌制剂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每天补充元素锌0.5~1.0mg/kg。治疗开始后由于明显的或隐匿性水肿的消退最初几周内其体重可继续丢失,当血浆及肠道酶的活性逐步恢复后肠道吸收脂肪及蛋白质的功能乃得以改善。
5.积极治疗并发症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积极查明病灶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寄生虫感染可于恢复期治疗。
6.中医中药治疗,中医称营养不良为“疳积”是小儿四大疾病“痘、麻、疳惊”之一。其治疗以健脾补气理中化积为主,主要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此外捏脊推拿、针灸及割治等民间广为应用,亦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
7.精心护理营养不良患儿精神多抑郁少言寡欢。病室应创造良好的气氛,医护人员态度应和蔼、亲切、多给患儿抚爱。居室阳光宜充足,空气新鲜,清洁并卫生。卧床患儿尤应精心护理及喂养防止呕吐及呛咳,对食欲差者不可强迫喂养。长期卧床者应勤翻身以免发生褥疮。对低体温者注意保暖,治疗期间每周测体重一次,每月测身高一次。
营养不良
广义的营养不良(malnutrition)应包括营养不足或缺乏以及营养过剩两方面,现只对前者进行论述。营养不良常继发于一些医学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和吸收不良性疾病。营养不良的非医学原因是贫穷食物短缺。缺乏营养知识,家长忽视科学喂养方法。在发达国家营养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行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以至治疗是非常困难,并不是单单提供适当的食物即可解决。要避免孩子营养不良,好办法是积极做好预防。婴儿在6-7个月内最好实行母乳喂养,按时增添辅食,做到饮食多样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及胃肠疾患,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营养不良应该如何治疗?
1.急救期的治疗
(1)抗感染营养不良和感染的关系密不可分,最常见的是患胃肠道、呼吸和/或皮肤感染,败血症也很多见。均需要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在营养不良的急救治疗中,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处理是特别重要,尤其在腹泻伴营养不良的小儿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液体的进入量以防发生心力衰竭。
②调整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营养不良儿常严重缺钾,在尿量排出正常时,可给钾6~8mmol/(kg•d),至少维持5天。同时也有钙、镁、锌和磷的缺乏,如不及时处理,当给予高热能,高张的肠道外营养液时还会进一步恶化。一般补充镁2~3mmol/(kg•d),锌1~2mmol/(kg•d),钙给常规量,钠补充少量以免心衰,约为3~5mmol/(kg•d)。
(3)营养支持在液体和电解质不平衡纠正后,营养不良的治疗取决于肠道吸收功能的损害程度,如果肠道吸收功能不良,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中心静脉营养或外周静脉营养,前者保留时间长,输入的营养液浓度较高,而后者不能超过5d。肠道外营养液的成份和量应以维持儿童的液体需要为基础,一般100ml/(kg•d)。蛋白质一般2g/(kg•d)。脂肪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可提供总热能的60%。在应用肠道外静脉营养时,应监测血清葡萄糖,每6h1次,以防高血糖症发生。每周应随访肝功能。
2.并发症治疗
(1)低血糖尤其在消瘦型多见,一般在入院采完血后即可静注505葡萄糖10ml,予以治疗,以后在补液中可采用5%~10%的葡萄糖液。
(2)低体温在严重消瘦型伴低体温死亡率高,主要由于热能不足引起,应注意环境温度(30~33℃),并用热水袋或其他方法保温(注意烫伤)同时监测体温,如需要可15分钟一次。
(3)贫血严重贫血如Hb<40g/L可输血,消瘦型一般为10~20ml/kg,浮肿型除因贫血出现虚脱或心衰外一般不输血。轻、中度贫血可用铁剂治疗,2~3mg/(kg•d),持续3个月。
3.恢复期治疗
(1)提供足量的热能和蛋白质极为重要。在计算热能和蛋白质需要时应按相应年龄的平均体重(或P50)计算,而不是小儿的实际体重。
(2)食物的选择选择适合患儿消化能力和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高热能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动物蛋白质如蛋、鱼、肉、禽和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
(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的功能
①药物治疗给予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本科以助消化。适当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剂如苯丙酸诺龙,每次肌注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增进食欲,但在用药期间应供应足够的热能和蛋白质。
4.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消耗性疾病如结核和心、肝、肾疾病。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知识,鼓励母乳喂养,适当添加辅食,及时断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
疾病病因
1.喂养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必须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具有优良生物利用价值的蛋白质才能满足需要。如因母乳不足又未及时补充乳类制品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如牛奶或奶粉调配浓度太低;或以谷类为主食;或仓促断奶后不再给吃乳制品,或断奶后辅食添加不当,随大人进食等。
2.疾病因素:疾病常为诱发因素。如患先天性唇、腭裂影响哺乳;患腹泻或胃肠炎长期限制进食;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消化吸收;各种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痢疾、肺炎婴儿肝炎等,尤以慢性肠炎为最重要,后者由于长期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及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
3.先天营养基础差:多见于胎儿营养不良引起的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小样儿,以及双胎、多胎及早产儿等。
较重的营养不良大多由多种原因所致。
发病机制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皮下脂肪减少,糖原储备不足及肌肉轻度萎缩。重度营养不良可见肠壁变薄、黏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脂肪浸润、淋巴组织和胸腺萎缩以及各脏器缩小等。其病理生理改变如下:
1.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1)消化系统改变:胃肠黏膜萎缩变薄致皱襞消失,肠绒毛变短,黏膜上皮细胞成扁平,细胞数量减少,唾液腺肠壁消化腺均有严重萎缩、退化、胰腺变小,空泡萎缩,内含颗粒减少,脂肪变性各种消化酶活力低下。消化吸收功能显著减退,肠蠕动减少,大便中出现乳糖和蔗糖,易引起高张性腹泻,严重者单糖亦不能耐受。
(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健康搜索:脑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脑细胞不仅数量减少,成分亦有改变。类脂质卵磷脂胆固醇的量都下降,如营养不良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等脑发育的关键期可导致不可逆的改变,乃至影响日后的智力及行为。
(3)循环系统:心肌细胞虽萎缩不明显但肌纤维混浊肿胀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少,心电图示低电压血压亦偏低。
(4)肾脏:肾脏出现肾小管混浊肿胀,脂肪变性致使尿比重下降。
2.新陈代谢失调
(1)糖代谢失常:营养不良儿食欲低下摄入量少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表现血糖偏低。
(2)脂肪代谢失调:由于本病患儿体内脂肪大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可导致肝脂肪浸润及变性。
(3)蛋白质代谢失调: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处于负氮平衡,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总蛋白低于40g/L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发生低蛋白水肿。
(4)水盐代谢失常:由于ATP合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转运使钠在细胞内潴留,故营养不良时全身总液量相对为多细胞外液一般呈低渗性在肠胃功能紊乱时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和低血糖。
3.免疫功能受损中至重度营养不良时胸腺淋巴组织萎缩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肠及阑尾淋巴组织萎缩。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如皮肤屏障功能白细胞吞噬功能及补体功能等。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低下,淋巴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均降低。IgG、IgMIgA亦降低。近有报道营养不良可伴有IgG亚类缺陷,多为IgG2和IgG4,从而易致B型流感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T淋巴细胞减少常伴随T细胞亚群改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T细胞健康搜索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干扰素明显减少。由于回忆反应及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表现出OT反应及硬结大为减小。
疾病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健康,PEM可以分为: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PEM。急性起病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伴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约有3/4患儿伴有缺锌。
体重不增以致减轻是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图1)。病程持久时身长(高)也会低于正常。皮下脂肪层不充实或完全消失。其消减的顺序依次为腹部、其次为胸背、腰部然后上肢,下肢臀部,最后额、颈、颏及面颊部。因此,在营养不良的早期若仅看面部而不作全身检查,不易发现其消瘦。皮下脂肪大量消失时皮肤变得干燥苍白、皱纹和松弛,失去弹性肠型可见。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有时亦增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体温降低心音低钝、节律不齐,血压偏低,呼吸表浅。初期往往多哭、烦躁继则变为呆钝。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睡眠障碍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初期食欲尚佳,继则低下乃至消失,常有呕吐及腹泻,亦可出现频频带黏液的大便,即所谓饥饿性腹泻,慢性喂养不足的患儿也可能经常便秘。当伴随各种维生素不足时可发生相应的各种症状,如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症、B族维生素缺乏性口角炎,也有缺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易患并发症,最常见为腹泻、肺炎以及各种感染。
1.胎儿期营养不良:JohnDobbing在l968年即提出如果营养不良发生在妊娠中期,此时正值脑发育的高峰期(发育脑,developingbrain),也是脑细胞易受损时期,此时发生的营养不良会明显影响脑的发育进而累及神经及精神运动的发育导致脑功能障碍,而后引起小儿认知及智能缺陷。孕后期营养不良影响骨骼肌及脂肪组织的发育,宫内营养不良所造成的免疫损害既严重且持久,不易被出生后补充营养纠正。近有较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出生时发育迟缓(stunting)可导致儿童身材矮小。亦有报道胎儿营养不良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有关,宫内营养不良往往引起出生低体重儿。
2.新生儿营养不良:新生儿营养不良可能是胎儿营养不良的继续,也可发生于生后1月内,其病因多与喂养不当、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腭裂有关。临床表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后不易再回升,体重继续减轻皮下脂肪大量丢失后,额部起皱颧骨突起,呈“小老人”外貌。好哭、烦躁,食欲下降或拒奶。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常合并贫血维生素缺乏及水肿合并腹泻酸中毒者因呼吸功能代偿差临床可见典型酸中毒表现,应加以警惕。
3.3岁以上小儿营养不良,此期营养不良可由于: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热能蛋白质摄入不足;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进食;功课繁重影响食欲或由于全身疾病等多种原因所致。早期表现为倦怠无力或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和极易出现消化紊乱,便秘颇为常见甚或出现饥饿性黏液便,脂肪耐受力差如过量供给极易发生呕吐、腹泻,肌肉松弛导致一种疲倦的姿势如圆肩、胸廓平坦而腹部凸出,常表现出倦怠,面色苍白,肤色暗晦及眼睛缺乏神采。大多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睡眠不安、夜惊,有时发展成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如遗尿咬指甲及颜面抽搐等。低色素贫血常见。迁延病例,其骨骼发育亦延缓,出牙不规律,青春期可延缓。患者抵抗力降低易伴发各种感染。
并发症:
1.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患儿造血所需原料如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均易缺乏,故易患贫血。常见者为缺铁性贫血。
2.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尤以维生素AB及C缺乏较常见由于生长迟缓钙磷需要较少,因之继发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较为少见但如患者先患佝偻病后患营养不良则二者可同时存在。近年来发现严重营养不良常伴铁锌、铜、硒缺乏尤以锌缺乏明显曾柏锦等报道重度营养不良73.2%伴低血锌。
3.感染最常见为腹泻、肺炎以及各种感染。易继发支气管肺炎腹泻、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等各种感染特别是婴幼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常伴电解质紊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重了营养不良。
4.自发性低血糖迁延不愈的患儿有时可突然发生自发性低血糖,表现为体温不升,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缓慢乃至呼吸暂停,但无抽搐。若不及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因呼吸暂停而死亡。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浆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l)降低,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调节物质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营养不良患者在其身长(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尚未改变之前已下降且不受肝功能的影响,被认为是蛋白质营养不良早期诊断灵敏可靠的指标。黄永兰等近有报道营养不良性生长迟缓儿童其血清IGF-l水平显著降低降低的程度与体格发育指标异常程度相关。
2.氨基酸相关的比值,血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相关的比值下降。可出现氨基酸尿,血浆牛磺酸含量明显降低也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3.血清酶活性降低多种血清酶活性降低,如淀粉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降低,治疗后又很快恢复正常。
4.血糖水平降低呈糖尿病型耐量曲线。
5.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
6.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如血清铁、锌硒铜镁等均低尤以血锌在重度营养不良降低显著。近有报道血清锌降低与血清IGF-1降低呈显著正相关。
其它辅助检查:
1.人体测量,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上臂肌围,头围、胸围、腹围;测定特定部位的皮褶厚度等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低于同龄人。
2.肌酐/身高指数,肌酐是全身肌肉的分解产物,正常时每天的排出量比较恒定,蛋白质贮存下降时肌肉萎缩导致肌酐生成量减少,因此肌酐/身高指数减少评价时可用24h尿中肌酐排出量除以身高相应的中等体型的理想肌酐排出量,求出实际排出量为理想排出量的百分数诊断标准是:>90%正常;80%~90%为轻度营养缺乏;60%~80%为中度营养缺乏;<60%为严重营养缺乏。
3.放射学检查,常规并不需要,但如发现佝偻病、骨质软化症、婴儿性坏血病或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时,X线检查是必需的
4.心电图检查,脚气病钾缺乏、硒缺乏(克山病)都累及心脏,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5.暗适应检查,伴有维生素A缺乏时,适应时间延长。
6.营养评定指数(Nutritionalassessmentindex,NAI)也可预测死亡率当NAI≥60,预后良好,≤40并发症与死亡率高,60~40为中等。
计算公式:
NAI=2.64(AC)+0.6(PA)+3.76(RBP)+0.017(PPD)-53.8
式中AC为臂围(cm)PA为前白蛋白(mg·L-1)、RBP为视黄醇结合蛋白(mg·L-1)及PPD为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反应圈(长径×短径cm2)。
疾病诊断
1.病史及体格检查根据患儿出生史、年龄喂养情况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对轻症患儿,需通过纵向生长监测才能发现。
2.体格测量
(1)常用指标: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高)和身长(高)别体重,基层亦可采用腹壁皮褶厚度。一般轻度营养不良其腹壁皮褶厚度<0.8cm,中度<0.4cm,重度基本消失3岁以下可测头围,一般中度营养不良其头围多<2SD重度<3SD。
(2)评价方法:
中位数减标准差法:
分型和分度:
①体重低下(underweight):儿童的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的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stunting):儿童的年龄别身长(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NCHS)的正常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wasting):儿童的身长(高)别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NCHS)的正常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3)早期诊断指标:血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相关的比值下降,出现氨基酸尿血浆牛磺酸含量明显降低为早期诊断指标。
(4)血清多种酶活性降低:多种酶活性降低,如淀粉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降低,治疗后又很快恢复正常。
(5)血糖水平降低:呈糖尿病型耐量曲线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
(6)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健康搜索:如血清铁锌、硒铜镁等均低,尤以血锌在重度营养不良降低显著。近有报道血清锌降低与血清IGF-1降低呈显著正相关。
鉴别诊断:注意与锌缺乏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消瘦症相区别;与结核感染、肠寄生虫症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慢性疾病鉴别。
预后及预防
预后:
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的程度,发病的时间,有无合并症以及治疗是否得当。疾病发病愈早,程度愈重且合并感染者预后越差。胎儿期营养不良其后果可延续到婴儿期乃至终身;不仅影响到体格生长还可影响到日后小儿的认知及行为,本病预后相对比恶性营养不良为好,住院病死率约在1%~2%。年长儿稍高,恢复较慢。婴幼儿时期患营养不良性消瘦若持续数月以上,可留下远期不良后果如身材矮小和大脑生长发育受影响。
预防:
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病应将重点放在预防本病的发生,其具体措施为:
1.作好孕期保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多系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继续,而后者又多源于胎儿期营养不良。为此,应作好孕期保健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指导,特别应作好孕中、晚期的营养指导阐明孕期平衡膳食以及在中、晚期补充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加强对婴幼儿营养指导。鼓励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应及时补充乳制品,指导好人工喂养儿奶方的调配。对4~6月的婴儿处于断奶期(“换奶期”),应强调断离母乳后主食仍应为乳制品,且整个婴儿期主食均应为乳制品。在乳制品的基础上逐渐添加辅食。喂养的方式亦应由喂哺或奶瓶改为用匙喂养;食物的类型逐渐转变为半流质直至软食,幼儿食品如此过度培养小儿咀嚼及吞咽功能。指导母亲配制平衡膳食并培养小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3.作好婴幼儿生长监测。生长监测图是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早发现营养不良的一种良好方法。如婴儿生长曲线图的走向,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其体重曲线图持平或下降应及时找出原因予以矫治。
4.作好疾病防治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防止患传染病及时处理病灶预防疾病扩散。对某些先天畸形如唇、腭裂及肥大性幽门狭窄,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及时加以矫治,对迁延型腹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及早治疗。
5.其他。如合理安排生活,充足的睡眠,定时进餐以及加强体格锻炼等。增强体质的措施对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均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