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hereditary protein C deficiency,HPC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易栓症,分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临床表现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无血检并发症杂合子型,患者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治疗,处于高危环境因素,如手术、妊娠可给予蛋白C浓缩剂,肝素预防。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华法林 3~5mg/d,口服,同时加用全量肝素华法林剂量达到有效口服抗凝量时停用肝素。

2.蛋白C浓缩剂 100U/kg,每48小时1次输注或新鲜冷冻血浆(FFP)10ml/kg,使血浆蛋白C水平达到20%~30%正常值后每6~8小时输1次,直到症状控制。

(二)预后

1.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多见于纯合子型,病死率极高。

2.成人经积极治疗症状可改善。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蛋白C抗凝血活性和抗原含量下降。

(二)发病机制

蛋白C系统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微循环,当血液淤滞而将凝血酶进入微循环延迟时,可因蛋白C活化受抑制及凝血酶清除延迟而导致静脉血栓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症状

临床常见的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的病因中,遗传PC缺陷症占2%~8%。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较少累及内脏静脉。常发生肺血栓栓塞。本病较少发生动脉血栓(不足20%)。

1.诊断方法 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检测PC活性与含量。活性测定目前常用APTT法和发色底物法,含量测定常用免疫火箭电泳法等。

2.诊断标准和依据 国内外文献中尚无统一的标准,张之南等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拟订的标准如下。

(1)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3)纯合子杂合子双重杂合子型。

(4)血浆PC含量降低或正常。

(5)血浆PC活性降低。

3.诊断评析 与其他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相似,大多遗传性PC缺陷者并不出现血栓故病史和家族史的诊断意义相对较小,诊断主要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因此,实验方法必须可靠。不主张每家医院均建立起完整的实验方法,应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由1家或几家有经验的实验室承担本地区的检测任务。此外,每个实验室均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不宜照搬文献发表的正常参考值。血浆PC活性或含量一般应至少测定2次,以除外检测误差和一过性PC缺乏。另外,PC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因此,口服华法林可影响测定结果。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诊断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检查化验

1.血浆蛋白C含量降低或者正常。

2.血浆蛋白C活性降低。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血、便、尿常规生化B超CTX线等检查。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鉴别诊断

主要是排除各种获得性PC缺陷症。一些药物,如华法林、门冬酰胺酶顺铂等可致PC水平降低。肝脏疾病时可因合成减少导致PC的缺乏。重症感染、DIC、长期血透的患者也可出现PC水平下降。

个别遗传性PC缺陷的患者可合并其他遗传性易栓症,如合并蛋白S缺陷或APC-R,应注意除外。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并发症

成年患者可因口服双香豆素抗凝药诱发皮肤坏死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