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杆菌病
链杆菌
潜伏期一般为l~7 天,有长达22 天者。咬伤处很易愈合,无硬结性溃疡形成,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经1~22 天潜伏期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呕吐。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 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50%以上患者在病后第2 周出现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痛或关节炎,以腕、肘等关节多见。受累关节有红、肿、痛或见关节腔积液。75%的患者发热后l~8 天内出现充血性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 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急性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脓肿形成,睾丸炎,心包炎,脾、肾梗死。最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变者更易发生。若无并发症发生,病程持续2 周,可自动消退。少数未经治疗者可持续或反复出现发热和关节炎,偶有迁延数年者,极少有后遗关节运动障碍。皮疹一般不复发。病死率为10%左右。哈佛希尔热起病急,突然发作寒战、高热,类似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肠炎症状。95%以上有形态及大小不规则皮疹和关节炎症状。本病预后良好,复发非常少见。
链杆菌病-治疗方案
青霉素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念珠状链杆菌对青霉素极其敏感,剂量一般为80万~160 万U/d,肌内注射,疗程1 周以上。如同时合并有心内膜炎时,剂量加大到1200 万~1500 万U/d,静脉给药,疗程为3~4 周。如对有青霉素过敏者,改用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链杆菌病-疾病病因
鼠咬热
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状链杆菌引起。1925 年Levaditi等从实验工作人员血中发现此菌,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是鼠咬热病原体,称之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is)。1926 年由Place 和Sutton 等人报道在Haverhill 地区由于牛奶污染而发生一次流行病的暴发,被称之为哈佛希尔热(Haverhill fever),亦称为流行性红斑性关节炎。随后不久由Parker 和Hulson 从患有哈佛希尔热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了这种病原菌。事实上现已弄清楚是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哈佛希尔热是念株状链杆菌感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此菌是一种高度多形性、需氧、无动力、无芽孢、无荚膜、不耐热、革兰染色阴性菌。其形态学特征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其典型特征是短杆状2~4μm,可以排列成链状或长丝状15~150μm。长丝体中呈念珠状膨胀,长短不一,有时弯曲交织成团。念株状链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须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但生长迟缓,其生长期常需要2~7 天,在5%~10%的二氧化碳,37℃环境中可以促进其生长。其菌落为白色,形态上多形性,并呈现绒毛球状,直径为一两毫米。该菌具有自动形成和保持L 变异的能力,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可自发地转变成L 型,在适宜环境下并能自动恢复其固有形态。这种L 型菌可以侵犯机体组织,由于L型菌因缺乏细胞壁,对青霉素及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给治疗上带来一些困难,难以及时控制临床症状。有报告10 天后血中仍可分离出病原菌。该菌对外界抵力不强,55℃ 30min 即被杀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血清中肉汤培养液中37℃可保存1 周。
链杆菌病-病理生理
根据少数尸解报告,其基本病变为各脏器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可有溃疡性心内膜炎,肝、脾、肾梗死,间质性肺炎、心肌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等。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少数被咬伤部位出现炎症反应。
链杆菌病-诊断检查
关节炎
诊断:主要依靠有鼠咬伤史,有发热、皮疹、多关节炎等临床症状。有时可无鼠咬伤史。确诊有待病原菌培养或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1、一般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计数(10~30)×109/L,核左移,中度贫血。
③特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病后第10日达1∶80,最高效价在病后1~3 个月达4 倍以上,这种凝集抗体可长达2 年以上,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荧光抗体和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诊断。
2、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血、脓液、关节腔液培养可找到病原菌,但一般常规培养不适应该菌生长,用肉汤或胰蛋白酶琼脂加入20%马或兔血清在22~37℃之间培养,如在10%二氧化碳环境中更有利于生长。小白鼠腔接种1~2 周内死亡,其血中含有病原菌。
3、PCR法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 法对急性期患者血、脓液、关节腔液检测念珠状链杆菌DNA准确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其他辅助检查: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链杆菌病-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首先与小螺菌鼠咬热相区别,此外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鉴别,如风疹、败血症、流脑及药物性皮疹等。哈佛希尔热还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链杆菌病-预后及预防
预后:未用抗生素的病死率为70%。及时应用抗生素则很少死亡。
预防: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链杆菌病-流行病学
传播源
1、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鼠。有人报告正常鼠不论是野外还是实验室人工喂养的带菌率约50%。其他啮齿动物和肉食动物由于动物间相互蚕食或咬伤,亦可作为传染源。人被鼠咬伤后,伤口在短期间愈合,无分泌物渗出,故几乎无人传儿女的可能性,无需隔离。
2、传播途径 尽管认为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是由鼠咬伤而传染,但也可以通过鼠的抓伤以及在处理死鼠时被感染。亦可通过其他啮齿动物接触而传染。念珠状链杆菌是鼠鼻咽部的正常菌群,并能随尿排出,当污染食物和水时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哈佛希尔热的流行。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在过去的报告中,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50%的病例发生在12 岁以下儿童,但哈佛希尔热流行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4、流行情况 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主要在北美洲。有文献记载,过去曾至少有3 次大的哈佛希尔热的暴发流行。1983年亦有类似佛希尔热流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