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溪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火)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布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痛等。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Akupixlili5.jpg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3.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

别名

中魁穴。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特异性

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名解

阳溪

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中魁

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大肠经经穴

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本穴属火

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临床应用

研究表明,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阳溪穴可见胃蠕动减慢。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阳溪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阳溪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