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合谷穴,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jpg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刺灸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伍

太阳穴治头痛;

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迎香穴治鼻疾;

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

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临床应用

1、反射性头痛reflex headache。

2、耳聋deafness。

3、耳鸣tinnitus aurium。

4、衄血epistaxis。

5、鼻茸rhinopolpus 。

6、齿痛toothache。

7、扁桃腺发炎tonsillitis。

8、角膜白翳cataract

9、视力缺乏visual defect 。

10、呼吸困难dyspnea。

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

12、窒息suffcation。

13、肩胛神经痛scapular neuralgia。

14、虚脱collapse。

15、失眠insomnia。

16、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合谷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合谷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