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损害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椎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骨的感染伴发血管阻塞时,会引起骨坏死和局部感染扩散。感染可穿过骨皮质播散至骨膜下,并形成皮下脓肿。后者会自发性穿透皮肤引流。
骨髓损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要充分体现内外兼治的原则。内应扶养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对外来邪毒的抗病能力。主要采用止窦道的反复发作。外治要从三步进行:一要排毒,用具有排脓、腐蚀作用的中药,自内而外破坏窦道和死骨,促进脓液、死骨和无活力组织排出,使肉芽鲜红形成新鲜创面。二要生肌,采用具有祛腐生肌、长肉敛疮作用的中药,自内向外促进骨养阴益气、温肾健脾、托里排毒等方法,这是治疗的关键。它不仅可以促进脓液、死骨的排出,窦道的早日愈合,还可以防髓、骨质、肌肉及皮肤组织再生和修复,最后使窦口愈合。三对大块死骨及病灶无法排出时,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病灶清理、死骨清除、连续灌洗术。对皮肤、软组织缺损严重,创面深陷呈漏斗状者应行带蒂肌瓣填充术,方能消灭死腔。
骨髓损害的原因
增殖性骨髓炎以局部骨质增生为主,乃由于慢性炎症刺激骨膜所致。在感染的急性期,病变区有渗出性改变,骨髓腔内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浸润。进入慢性期后,渗出性改变渐由修复性改变所替代,病变区出现纤维母细胞和成骨细胞,形成肉芽肿和致密的新骨。
骨髓损害的诊断
患者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则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蚀,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骨髓损害的鉴别诊断
骨髓损害需要做如下鉴别。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
患者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则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蚀,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参看
- 慢性骨髓炎
- 小儿慢性骨髓炎
-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 骨髓炎
- 硬化型骨髓炎
-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 颅骨骨髓炎
- 脊椎骨骨髓炎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 急性颌骨骨髓炎
- 跟骨骨髓炎
-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 化脓性骨髓炎
- 颌骨骨髓炎
- 眶骨髓炎
- 胸骨骨髓炎
- 肋骨骨髓炎
-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
-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
- 硬化性骨髓炎
- 创伤性骨髓炎
-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 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
- 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