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Maiya.png

麦芽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其性平,味甘,具有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的功效,可治疗米面薯芋食滞证,断乳乳房胀痛胁痛脘腹痛等病证。

药性

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

1.米面薯芋食滞证。本品甘平,健胃消食,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常配山楂神曲鸡内金同用;治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未服有效;若配白术陈皮,可治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如健脾丸(《本草纲目》)。

2.断乳、乳房胀痛。本品有回乳之功。可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用治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等。 此外,本品又兼能疏肝解郁,常配川楝子柴胡等,用治肝气郁滞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使用注意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炮制

炒麦芽: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焦麦芽:同上法炒至焦黄色盾,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c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麦芽鉴别.png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3、《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4、《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5、《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7、《本草经疏》:麦糵,功用与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8、《本草汇言》: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9、《本草正》: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

10、《药品化义》: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

11、《本草述》:谷、麦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第(麦芽)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湿,血和而湿行,湿行而脾运,尤非谷芽所可几也。

12、《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导。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13、《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附方

1、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2、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3、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4、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别名

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来源

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出处

药性论》。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麦芽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麦芽》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