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
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其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肝经。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瘿瘤,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吐血,衄血,咯血及咳嗽、气喘、百日咳等病症。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肝经。
功效
临床应用
1.瘿瘤。本品能化痰软坚,散结消瘿,《斗门方》治项下气瘿结肿,单以本品浸酒饮;亦可与海藻、牡蛎等配伍同用,如海药散(《证治准绳》)。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能清热解毒,可单用或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如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炮制
拣净杂质,剪去须毛,洗净,润透后切成小块,晒干。
鉴别
干燥的块茎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片子,横径2.5~6厘米,长径4~7厘米,厚0.5~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支根及黄白色圆形的支根痕,微突起,直径约2毫米,一部分栓皮脱落,脱落后显露淡黄色而光滑的中心柱。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的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子坦或呈颗粒状。气微,味苦。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②《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
附方
1.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2.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百一选方》)
3.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4.治疮: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简要济众方》)
5.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6.治缩脚肠痈,干黄独一两,煎服。不可多用。(《浙江民间草药》)
7.治缠喉风,颐颔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8.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9.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10.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木香一钱五分。研粉服或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11.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五至八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2.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3.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4.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15.治疝气、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16.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福建中草药》)
17.治百日咳:黄药子三至五钱。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江西《草药手册》)
别名
黄药(《日华子本草》),黄药根(《开宝本草》),木药子、大苦(《纲目》)。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根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出处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