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便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黏液便肠易激综合症临床表现之一。肠易激综合症(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过去称为粘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肠炎、易激肠炎等,现均已废弃。临床上十分常见, 此病虽然呈良性经过,但由于发病率高,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黏液便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经常放松心情,多做深呼吸,多外出走走 。

二、生活饮食注意,少吃对肠胃刺激性较强的东西 。

三、服用一些对调整肠道菌群比较有效的东西。

黏液便的原因

①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④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神经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 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国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黏液便的诊断

诊断依据:①中年以上妇女,皮肤明显瘙痒、肝大、黄瘤;②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增高胆酸浓度增加;③IgM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组织学证据,则更有助于确诊。

90%发生于女性,特别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男:女为1:8 。有报道妊娠时发病者约占10%,该病起病隐袭,发病缓慢。

1.早期

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1/2有肝肿大,1/4有脾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日轻夜重的瘙痒作为首发症状达47%。1/4患者先有疲乏感,且可引起忧郁症,之后出现瘙痒。黄疸作为首发表现者占13%,此类患者常有肝脾肿大,可有黄角膜色膜环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肤色素斑,皮肤变粗、变厚,可能与抓伤和维生素A缺乏有关。

2.无黄疸期

少数患者血清胆固醇可高达8g/L,掌、跖、胸背皮肤有结节状黄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经鞘分布者,杵状指长骨骨膜炎可伴有疼痛压痛

3.黄疸期

临床黄疸的出现标志着黄疸期的开始,黄疸加深预示着病程进展到晚期,寿命短于2年,此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软化、椎体压缩,甚至发生肋骨及长骨骨折,这些与维生素D代谢障碍有关。

4.终末期

血清胆红素直线上升,肝脾明显肿大,瘙痒,疲乏感加重。慢性肝病征象日趋加重,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的患者增多。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由于肠腔内缺乏胆盐,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不良,可发生脂肪泻,此时维生素A、D、K吸收不良,可产生夜盲、皮肤角化、骨骼变化及凝血机制障碍。胆管造影示大胆管正常,小胆管扭曲。最后为肝功能衰竭,曲张静脉破裂、肝性脑病、腹水、水肿伴深度黄疸,往往是终末期表现。

伴随疾病及其相关表现,2/3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常见,还可伴硬皮病钙质沉着,雷诺氏现象,75%有干性角膜结膜炎,35%有无症状性菌尿肥大性骨关节病,1/3有色素性胆结石,另外还可有膜型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黏液便的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症慢性结肠炎的区别:

二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便。肠易激综合症上证虽反复发作,但一般不会影响全身情况;而慢性结肠 炎往往伴有不同程序的消瘦贫血全身症状结肠内窥镜检查,慢性结肠炎镜下可见结肠粘膜粗糙,接触易出血,有粘液血性分泌物附着,多发性糜烂溃疡,或 弥漫性粘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息肉病X线钡剂灌肠显示出有肠管变窄及缩短改变,粘膜粗乱、肠袋消失和假性息肉等改变。而肠易激综合症镜下粘膜仅有轻度 水肿,但无出血糜烂及溃疡等改变。粘膜活检正常。X线钡剂灌肠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

诊断依据:①中年以上妇女,皮肤明显瘙痒、肝大、黄瘤;②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增高胆酸浓度增加;③IgM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组织学证据,则更有助于确诊。

90%发生于女性,特别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男:女为1:8 。有报道妊娠时发病者约占10%,该病起病隐袭,发病缓慢。

1.早期

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1/2有肝肿大,1/4有脾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日轻夜重的瘙痒作为首发症状达47%。1/4患者先有疲乏感,且可引起忧郁症,之后出现瘙痒。黄疸作为首发表现者占13%,此类患者常有肝脾肿大,可有黄角膜色膜环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肤色素斑,皮肤变粗、变厚,可能与抓伤和维生素A缺乏有关。

2.无黄疸期

少数患者血清胆固醇可高达8g/L,掌、跖、胸背皮肤有结节状黄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经鞘分布者,杵状指长骨骨膜炎可伴有疼痛压痛

3.黄疸期

临床黄疸的出现标志着黄疸期的开始,黄疸加深预示着病程进展到晚期,寿命短于2年,此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软化、椎体压缩,甚至发生肋骨及长骨骨折,这些与维生素D代谢障碍有关。

4.终末期

血清胆红素直线上升,肝脾明显肿大,瘙痒,疲乏感加重。慢性肝病征象日趋加重,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水的患者增多。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由于肠腔内缺乏胆盐,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不良,可发生脂肪泻,此时维生素A、D、K吸收不良,可产生夜盲、皮肤角化、骨骼变化及凝血机制障碍。胆管造影示大胆管正常,小胆管扭曲。最后为肝功能衰竭,曲张静脉破裂、肝性脑病、腹水、水肿伴深度黄疸,往往是终末期表现。

伴随疾病及其相关表现,2/3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常见,还可伴硬皮病钙质沉着,雷诺氏现象,75%有干性角膜结膜炎,35%有无症状性菌尿肥大性骨关节病,1/3有色素性胆结石,另外还可有膜型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黏液便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黏液便》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