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无目的、不自主、不能控制的病态动作。不自主运动可出现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的病变,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各部的病变都可引起。其表现多种多样,产生不自主运动主要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偏身投掷症、手足徐动症、肌强直、肌阵挛、肌纤维颤动、肌痉挛等。
不自主运动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多做合理的运动。
2、保持心情愉快。
不自主运动的原因
1、震颤 见于帕金森震颤,脑炎、中毒性疾病如一氧化碳、锰、汞、铅中毒,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神经梅毒,药物性如利血平、氯丙嗓氟哌啶醇,代谢中毒性疾病如肝昏迷、尿毒症,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心功能衰竭等。
2、舞蹈样运动 见于颅内疾病如炎症、血管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中毒反应如抗精神病类药物;遗性舞蹈病及原因不明性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最多见于新生儿窒息、核黄疽,伴有发育迟缓,起坐行走、说话的时间均延迟。成人偶见于基底节区血管性病变肿瘤、慢性肝性脑病,也可由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引起。
4、机张力改变 肌强直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等。肌张力减低,常见于舞蹈病。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常见于新纹状体病变、手足徐动、扭曲痉挛。
5、扭转痉挛 参见基底节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遗症,药物诱发的多动症等。
6、肌阵挛 节律性肌阵挛多见于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疾病等。非节律性阵挛见于原发性遗传病如多发性肌阵挛病。症状性肌阵挛见于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变性性病变。
7、肌束震颤 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也见于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肌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8、肌痉挛 阵挛性肌痉挛见于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强直性肌痉挛见于破伤风、手足搐溺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及物发性疼痛如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并有局部剧痛。
9、基底节钙化 有家族史的称为家族性基底钙化症,散发者称为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部分病例可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假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10、其他 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棘状红细胞增多症等。
机理
锥体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以协助随意动作的完成。此外,锥体外系也执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它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脑内许多结构的机能系统,其中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丘脑、苍白球、纹状体、黑质、红核、丘脑底核、中脑顶盖、被盖核、脑桥核、前庭核、下橄榄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锥体外系统包括纹状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的各结构及其联络纤维。
(一)纹状体系统
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其有关的主要皮质部分是运动前区。纹状体又分为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和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两部分(壳核、苍白球合称豆状核)
正常情况下,纹状体受制于皮质运动区,其功能为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并担负那些半自动的刻板的及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合运动,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纹状体的损害主要症状是肌张力的改变和运动状态的异常。苍白球和黑质的病变多发生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并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如震颤麻痹。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则产生肌张力过低和运动过多,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丘脑底核的病变可发生半身舞蹈症。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是因为苍白球受损后,脊髓前角细胞在其抑制下释放的结果。而肌张力降低和运动过多是因纹状体受损后,解除了对苍白球的抑制,致使苍白球对脊髓前角的抑制功能增强之故。
(二)前庭小脑系统
小脑及其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是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反射器官。小脑通过来自肌腱、关节位置和运动觉冲动以及来自前庭器官的平衡觉冲动对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进行调节,以便协调随意运动,使其精细准确,同时也对身体的体位姿势和平衡状态作反射性调节。其传入纤维有颞桥束、枕颞桥束,主要止于小脑皮质后叶新区,还接受由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入的深部感觉冲动,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以及下橄榄核的纤维。其传出纤维主要为齿状核红核束,从齿状核还发出纤维至对侧丘脑以及额叶、颜叶皮质。由于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结合臂交叉至对侧红核,而红核脊髓束亦交叉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两次交叉所以小脑是同侧支配。小脑蚓部与脊髓及前庭器官发生联系,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躯干。
(三)锥体外系统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统是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其中,纹状体没有纤维直接到脊髓,它是通过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影响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功能。丘脑底核、黑质也有纤维至红核,再作用于脊髓。此外,锥体外系统尚有神经纤维环路:①大脑皮质→尾状→核或壳核→丘脑→皮质环路;③大脑皮质→尾状核或壳核→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③大脑皮质→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形成逐级循环抑制通路对锥体系统的运动进行调节。
不自主运动的诊断
一、病 史
注意不随意运动的性质、范围、时间、诱因,是静止性还是运动性,休息后是减轻还是加重,运动开始时是否特别困难,服什么药物有效,以及所伴随的症状。
1、震颤 对于以震颤为主要病史的应注意与情绪,过劳、惊恐、生气、怯场、剧烈运动的关系。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先天性震颤,有无家族史。有无帕金森病,脑炎,动脉硬化,脑梗死,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心功能衰竭,有无一氧化碳、锰、汞及铅等中毒史,有无伤寒产经梅毒感染史,有无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药物使用史及应用时间和量,有无代谢中毒性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等,以及遗传史。
2、舞蹈样运动 对于以舞蹈样运动为主的不随意运动病史中应注意激动、精神紧张、疲劳、体力活动时是加重或减轻,安静时情况,有无颅内疾病如炎症、血管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中毒发应如抗精神病类药物;遗传性舞蹈病及原因不明性舞蹈病;是否妊娠。
3、手足徐动症 有无新生儿窒息、核黄疸,发育迟缓如起坐行走、说话的时间较晚。成年人注意基底节区血管性病变、脑肿瘤、慢性肝性脑病,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引起。
4、扭转痉挛 注意基底节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遗症,有无服药史等。
5、肌阵挛 注意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疾病,多发性肌阵挛病、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
6、肌束震颤 注意有无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7、肌痉挛 注意脑部病变如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有无破伤风、手足搐溺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及特发性疼痛如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等病史。
8、基底节钙化 注意家族史、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二、体格检查
不自主运动的体格检查极为重要,多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不自主运动以及是那种类型的不自主运动。查体时注意。
1、震颤 是身体的一部位还是全部,是循一定方向、不自主的、节律性还是无节律性的颤动,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 注意检查头面部和肢体及躯干,上肢重还是下肢重,注意耸肩、转颈、伸臂、摆手、伸屈手指。注意肌张力,是否妊娠等。
3、手足徐动症 注意手足扭转运动、肌张力,肌痉挛时的肌张力,肌松弛时的肌张力,随意运动时和安静状态时的肌张力。
4、肌张力改变 注意肌强直是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还是折刀样,是变换不定的肌张力,还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与情绪激动,安静休息时或睡眠时情况。
5、肌阵挛 是节律性肌阵挛或非节律性阵挛。
6、肌束震颤 注意部位如手、臂、股、舌。躯干与小腿肌或四肢、颜面等部位,震颤的性质,范围,幅度、频度及时间等。
7、M痉挛 阵挛性肌痉挛还是强直性肌痉挛等。
三、辅助检查
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各部的病变都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其表现多种多样产生不自主运动主要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辅助检查应围绕着上述解剖位置进行检查。所以除了血、尿、便常规、风湿、类风湿、血沉、等外还应根据情况选择脑或脊髓CT、MRI、肌电图、和(或)肌肉、神经活检等。
不自主运动的鉴别诊断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发作性共济失调III型(EA3)又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通常2~1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平衡失调,构音障碍。情绪紧张和饮酒可加重发作。发作间期体格检查正常。
2.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不自主运动的一种临床表现。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3.节律性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迟发性运动障碍(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
一、病 史
注意不随意运动的性质、范围、时间、诱因,是静止性还是运动性,休息后是减轻还是加重,运动开始时是否特别困难,服什么药物有效,以及所伴随的症状。
1、震颤 对于以震颤为主要病史的应注意与情绪,过劳、惊恐、生气、怯场、剧烈运动的关系。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先天性震颤,有无家族史。有无帕金森病,脑炎,动脉硬化,脑梗死,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心功能衰竭,有无一氧化碳、锰、汞及铅等中毒史,有无伤寒产经梅毒感染史,有无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药物使用史及应用时间和量,有无代谢中毒性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等,以及遗传史。
2、舞蹈样运动 对于以舞蹈样运动为主的不随意运动病史中应注意激动、精神紧张、疲劳、体力活动时是加重或减轻,安静时情况,有无颅内疾病如炎症、血管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中毒发应如抗精神病类药物;遗传性舞蹈病及原因不明性舞蹈病;是否妊娠。
3、手足徐动症 有无新生儿窒息、核黄疸,发育迟缓如起坐行走、说话的时间较晚。成年人注意基底节区血管性病变、脑肿瘤、慢性肝性脑病,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引起。
4、扭转痉挛 注意基底节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遗症,有无服药史等。
5、肌阵挛 注意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疾病,多发性肌阵挛病、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
6、肌束震颤 注意有无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7、肌痉挛 注意脑部病变如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有无破伤风、手足搐溺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及特发性疼痛如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等病史。
8、基底节钙化 注意家族史、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二、体格检查
不自主运动的体格检查极为重要,多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不自主运动以及是那种类型的不自主运动。查体时注意。
1、震颤 是身体的一部位还是全部,是循一定方向、不自主的、节律性还是无节律性的颤动,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 注意检查头面部和肢体及躯干,上肢重还是下肢重,注意耸肩、转颈、伸臂、摆手、伸屈手指。注意肌张力,是否妊娠等。
3、手足徐动症 注意手足扭转运动、肌张力,肌痉挛时的肌张力,肌松弛时的肌张力,随意运动时和安静状态时的肌张力。
4、肌张力改变 注意肌强直是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还是折刀样,是变换不定的肌张力,还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与情绪激动,安静休息时或睡眠时情况。
5、肌阵挛 是节律性肌阵挛或非节律性阵挛。
6、肌束震颤 注意部位如手、臂、股、舌。躯干与小腿肌或四肢、颜面等部位,震颤的性质,范围,幅度、频度及时间等。
7、M痉挛 阵挛性肌痉挛还是强直性肌痉挛等。
三、辅助检查
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各部的病变都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其表现多种多样产生不自主运动主要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辅助检查应围绕着上述解剖位置进行检查。所以除了血、尿、便常规、风湿、类风湿、血沉、等外还应根据情况选择脑或脊髓CT、MRI、肌电图、和(或)肌肉、神经活检等。
参看
-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不自主运动
- 运动障碍疾病
- 迟发性运动障碍
- 小儿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 手足徐动症
- 风湿性舞蹈病
- 投掷运动
- 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
- 小儿新变异型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
- 库鲁病
- 酒精伴发的精神障碍
- 其他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 神经系统遗传性病
- 流行性甲型脑炎
- 书写痉挛
- 特发性震颤
- 小儿苯丙酮尿症
-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
-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
- 烟雾病
- 小儿脑瘫
- 脊髓小脑变性症
- 痉挛性斜颈
- 老年痴呆
- 脑梗塞
-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 癔症
- 镁缺乏症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阿尔茨海默病
- 儿童抽动障碍
- 小儿脑性瘫痪
- 小儿抽动症
- 小儿注意缺陷障碍
- 小儿水杨酸盐类中毒
- 躯体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
- 白血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硬皮症伴发的精神障碍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伴发的精神障碍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精神障碍
- 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 消化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 适应障碍
- 克-雅氏病性痴呆
-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
- 先天性肌强直
- 神经性肌强直
-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 纹状体黑质变性
- 老年人主动脉夹层分离
- 老年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 老年人肺性脑病
- 老年人异位抗利尿素分泌综合征
- 老年低温症
- 工业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 狼疮肾炎
- 放射性肾炎
- 重金属中毒性肾病
- 正常颅压脑积水
- 扭转痉挛
- 额叶癫痫
- 硬脊膜下脓肿
- 脊髓神经鞘瘤
- 酒中毒性痴呆
- 戒酒综合征
- 慢性酒中毒
- 酒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 宾斯旺格病
- 全面性发作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 抽动秽语综合征
- 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