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认识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中医病因认识
小儿脑性瘫痪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不能注于筋骨;或元阳不振,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而成;或平素乳食不足,哺养失调,或久病、大病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所致;或因感受热毒,内陷厥阴,后期伤气耗阴,日久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或风痰留阻络道,气滞血瘀,筋脉失利而致。
预防
1.怀孕时应防止风疹病毒感染。
2.怀孕后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保证营养,防止早产。避免不必要的服药。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婴儿出生后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
4.鼓励母乳喂养,为婴儿进行一二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或结核的免疫接种。
5.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如发热、颈硬、嗜睡等,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6.发热病儿要脱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饮水,及时治疗。
7.教育家长要注意为腹泻儿童补水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诊。
8.对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哺乳不良,惊叫不睡,肌肉过软或过硬者应注意脑部病变。
常见症状
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
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
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
进食差: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
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早期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主要症状
(1)运动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 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5)视听觉障碍 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生长发育障碍 矮小。
(7)牙齿发育障碍 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情绪和行为障碍 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
(9)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中医辨证分型
1、肝肾不足:发育迟缓,坐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期小儿,平素疲劳喜卧,精神呆滞,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虚弱:肢体软弱,神情呆滞,智力迟钝,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淡苔少,脉细弱。
3、脾胃虚弱:明显者兼见头、项、口唇、手足软弱无力,不能活动,肌肉松弛,食少不化,唇淡,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4.气滞血瘀:神志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临床检查
电生理检测
①脑电图(EEG) :约有 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癫痫的可能性。
②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③脑磁图。
④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⑤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⑥脑阻抗血流图(REG):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头颅CT MRI
1/2-2/3的患儿可有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脑瘫患者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
诊断鉴别
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垂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鉴别
脑性瘫痪综合征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孤独症: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2、先天性韧带松弛症:
本病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行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有时误认为是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4、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该病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5、GM1神经节苷脂病:
GM1神经节苷脂病 本病分三型,I型(婴儿型)属全身性GMl沉积病,生后即有肌张力低下,吸吮无力,运动发育落后,晚期肌张力增高,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有时可能与脑瘫相混,但本病病情进展迅速,且有特殊外貌,表现为前额突出,鼻梁凹陷,耳位低,舌大,人中长,面部多毛,病儿发育迟缓,不能注视,有眼震,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早期就出现严重惊厥,约 l~2个月病儿在视网膜黄斑部有樱桃红点,6个月后出现肝脾肿大,脊柱后弯,关节挛缩,晚期呈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多在2岁以内死亡。GM1神经节苷脂病Ⅱ型只侵犯神经系统,可有运动发育落后,走路不稳,腱反射亢进,有时需与脑瘫鉴别,但本病在婴幼儿期起病,病前发育正常,此点与脑瘫的病程明显不同,本病常表现听觉过敏,惊吓反射增强,多有智力低下及惊厥,但本型无特殊容貌,肝脾不肿大,眼视网膜黄斑无樱桃红点。
6、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并发症
1.健康和体力的障碍
脑瘫病儿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还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都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
2.智力、情绪及行为障碍
并发智能低下率最高,多动,自闭亦多,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智商测定困难。
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癫痫不仅妨碍脑性瘫痪的疗育,并且反复的惊厥有增强脑损伤的危险。
4.感觉障碍
①知觉,认知障碍:脑性瘫痪患儿在这方面的功能看起来很好,但已确认存在有两点识别,形的鉴别,空间知觉等知觉,认知障碍。
②听力障碍:脑瘫患儿伴有听力缺损并不罕见,据统计,5%为完全失聪,6%为部分听力丧失,听力障碍多见于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这主要由核黄疽后遗症所致。
③眼和视力障碍脑瘫患儿有55%一60%在视觉上有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斜视,一般在婴儿期出现,随年龄增长斜视逐渐消失,知果6个月以上的婴儿还有斜视,应该去医院诊治。
5.语言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障碍发病率为65%—95%,其中四肢瘫患儿发生率较高,往往以吸吮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为先导,表现为发音不清,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症等,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
6.学习障碍
由于脑部损伤,视力,听力,语言,智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强,常闹情绪,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7. 牙及牙馈问题
儿童容易患牙齿和齿龈疾病,而且治疗困难,一是由于实际上牙齿病多,另外因为小儿不易合作和异常运动,紧张等,很少接受齿科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牙齿疾病中多见的为龋齿,以及由于使用抗痉挛药而致的齿跟增生,牙服炎,齿列及咬合异常等。
治疗
西医治疗
一、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关节挛缩、畸形可予以恰当的手术矫治。常见的有腱膜松解术,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 Hoke跟腱腱滑动延长术, 股直肌远端转移术等。
二、药物治疗
1.本症的治疗无根治方法,药物也是辅助治疗作用,主要有脑活素、胞二磷胆碱,A型肉毒毒素, 脑苷肌肽, 巴氯酚、安定等。
2.及时治疗合并症。对有视听障碍者及时矫正,有语言障碍者进行语言训练,智力低下者进行特殊教育,有癫痫发作者应积极用药物控制发作。
三、康复治疗
1.以纠正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恢复正常运动发育为主,应采用理疗、体疗、手术疗法等多种措施进行矫治和训练。
2.对于运动异常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常用方法有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体疗、理疗等。按摩、针灸、推拿等也能促进症状的改善。
3.全面关心患儿,注意生活护理及营养保证。
4.功能和智力训练: 以鲍氏提出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为指导, 针对疾病损伤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碍, 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 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 结合婴儿操综合治疗。
5.运动疗法: 减重步态训练、Bobath法、Bojta法、上田疗法、 作业疗法、平衡功能训练、感觉统合治疗、文体疗法等。
四、心理疗法
与患儿交谈, 观察其情绪、心理、兴趣, 进行诱导和启发, 调整病态心理, 通过游戏、音乐开发智力。
中医治疗
一、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百会、大椎、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4~5个,予补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每日1次,2~3月为1疗程。停1~2周后,可继续第2疗程。
2.头针:主取运动区,可酌情配取语言二区、三区,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等。用26或30号针,快速捻转针柄,每分钟200次,持续2~3分钟,留针5~10分钟,再重复上述治疗,捻针2~3次,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中应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头皮感染。
3.穴位注射法 选大椎、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合谷。用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1次。
4.耳针法 选枕、皮质下、心、脑、肾、肝、脾、神门。毫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推拿按摩法
头部选百会、印堂、太阳、风池穴,上肢选肩井、曲池、尺泽、合谷穴,下肢选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太冲、昆仑穴。失语加哑门、天柱穴;舌斜视加瞳子、睛明穴,此外必须加推督脉。施术顺序为四肢-头-脊柱。手法宜平稳,由轻渐重,以不引起肌肉痉挛性收缩为要。一般先用摩法,逐渐改用揉法、滚法,推四肢时,由肢体远心端逐渐推向近心端。每次15分钟,隔日1次,3月为1疗程。
三、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2.益髓冲剂
功能补肾填精。适用于本病属肾精不充,肾阳不振者。6月以下每服3.75g,6月~2岁每服5g,2岁以上每服7,5g,每日2次。
3.小儿智力糖浆
功能滋阴益肾,补心益智。适用于本病所致的智力低下。6月以下每服5ml,6月~2岁每服7.5ml,2岁以上每服10ml,每日3次。
4.偏瘫复原丸
功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本病屑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者。6月以下每服1/4丸,6月~2岁每服1/3丸,2~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补中益气丸
功能补中益气。适用于本病属气虚血弱,脾胃不健者。6月以下每服1/4丸,6月~2岁每服1/3丸,2~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四、常用中药
山萸肉、桑寄生、杞子、熟地、龟板、鳖甲、当归、山药、菟丝子、续断、益智仁、补骨脂、千年健、鹿衔草、宽筋藤、牛膝。
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
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
2、营养合理
小儿脑瘫患者应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
3、健康教育
小儿脑瘫的护理需注意健康教育,如指导家属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定期接种各种疫苗。
4、卫生宣教
注意指导家属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大小便后清洗会阴部,防止湿疹,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饮食保健
原则
护理中应详细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要细嚼慢饮,避免粗糙的食物,选择易肖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并在色、香、味上加以调整,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多食滋肾养肝,健脾胃养心血之品,常饮骨头汤;多食桂圆、大枣、莲子、黄芪、党参、胡桃、山药等以达强筋健骨,补益脾胃的功能。对于心脾两亏的患儿,应根据其脾胃吸收功能,逐步加强饮食营养。可用茨实、薏米、山药、北芪煲瘦肉汤,或茨实、薏米、肉汁煮粥服用等,耐心喂服,保证能量供给。施以调整情志的饮食以使患儿心情愉悦,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应避免引起脾气的食物。
对家长宣教在喂食时多亲近患儿,亲切称呼孩子,播放轻松型音乐能使手足徐动症患儿放松,刺激型音乐有助于痉挛的缓解。让患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的进食状态。婴儿应以母乳喂养为主,人工喂养应注意乳食的质量、适时增添辅食,保证充足的营养。
二、忌食
1、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因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
2、不宜滥食温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只宜滋养清润食物。
3、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
4、不要偏食,因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5、不要过多食用姜、葱、味精、胡椒、酒等调味品。
资料仅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