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性震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是主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

静止性震颤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地龙等高铜。

二、使用药剂驱铜

三、对症:

(一)保肝。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二)锥体外系

(三)如有溶血发作时。

静止性震颤的原因

最常见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因、毒素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发病年龄小、角膜K-F环为肝豆状核变性;少数为癔病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的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1.血铜。血清铜总量降低。

2.尿液。尿铜排出量增高。青霉胺负荷试验有助于,尤适于前期及早期的检出。

3.肝功能异常贫血白血球血小板减少

4.颅脑CT,双侧豆状核区可见异常低密度影,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部位及脑干内也可有密度减低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示萎缩性改变。

5.脑电图异常

6.组织微量铜测定。

帕金森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

静止性震颤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最容易与ET(原发性震颤)相混淆的疾病是PD或帕金森综合征,有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的家族中有高比例的ET患病率;同时ET中有高比例的ET-PD,且往往ET的发病先于PD(帕金森病);于是有学者认为ET是一种PD的顿挫型。但不少学者研究认为ET与PD是两种不同疾病。临床鉴别主要依靠震颤形式及神经系统体征。PD可有动作性震颤,不过静止性震颤更典型。静止性震颤可见于身体各个不同部位,常不对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为搓丸样动作。是由肘部屈伸运动,前臂的前旋后旋运动和拇指运动所致,其频率为4-6Hz,典型静止性震颤随运动开始而消失,病程后期亦可转为姿势性。多巴胺能药物治疗通常可改善震颤。除震颤形式不同外,PD还有肌僵直、运动减少等神经系统体征。

生理性震颤正常情况下仅在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在某些情况以及使用特殊药物时可加重并成为一种症状,如焦虑紧张恐惧、锻炼、低血糖甲状腺毒症酒精戒断及某些药物,频率手部为6~12Hz,一般有相应的心理或病史特点,去除触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1.血铜。血清铜总量降低。

2.尿液。尿铜排出量增高。青霉胺负荷试验有助于,尤适于前期及早期的检出。

3.肝功能异常贫血白血球血小板减少

4.颅脑CT,双侧豆状核区可见异常低密度影,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部位及脑干内也可有密度减低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示萎缩性改变。

5.脑电图异常

6.组织微量铜测定。

帕金森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静止性震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静止性震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