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介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宿主扩散宿主。鉴于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  

种类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预防的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历史

最早的乙脑疫苗是日本学者Mitamura等在1936年用感染鼠脑制备的灭活疫苗。该疫苗用甲醛灭活,疫苗效力用病毒直接攻击小鼠保护试验测定。现场观察显示疫苗的免疫反应在非流行区比较差,而在流行区效果比较明显。1946-1949年,美国和日本联合在日本流行区进行疫苗现场观察,统计学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发病率降低了1/3到1/4。1954年,日本政府批准疫苗生产。此时的疫苗还仅仅是感染病毒的5%鼠脑组织悬液加甲醛灭活的简单疫苗。而总氮含量是该疫苗质量控制的唯一指标。同年日本又颁布了乙脑疫苗规程。

中国,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1950年和1951年先后研制出鼠脑组织乙脑疫苗和鸡胚乙脑疫苗。由于鼠脑组织疫苗中含有脑组织成分,1957年受种疫苗者发生了严重的变态反应脑脊髓炎。1958年开始生产鸡胚疫苗,副反应明显改善,但是免疫效果相当于前者的50%。1968年研制成功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其生产方法是解剖地鼠,制备肾细胞悬液,用15升转瓶培养成致密单层后接种P3株乙脑病毒,培育适当时间后收获病毒悬液,加甲醛灭活后即为成品。这种以地鼠肾细胞代替了鼠脑组织和鸡胚细胞的疫苗,大大降低了过敏反应发生率,同时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提高,解决了鸡胚疫苗免疫原性低的问题,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都明显提高。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接种程序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六周岁各加强1针;乙脑减毒活疫苗按照08年实行的扩大免疫规划方案,将程序由原来的3剂次订为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接种方法及剂量、规格

每瓶0.5ml,8月龄和2岁儿童注射0.5ml,含乙型脑炎活病毒不低于5.4lgpfu,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进行皮下注射。  

免疫效果

灭活疫苗:地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经2针基础免疫中和抗体阳转率在60%~85%。次年加强注射后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明显,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且可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

减毒活疫苗:地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经2针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在60%~85%。次年加强注射后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明显,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且可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接种人群

不宜接种灭活疫苗的人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不宜接种减毒活疫苗的人发热;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免疫程序

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灭活疫苗在孩子8个月时接种两针,两针间隔时间为7~10天;18~24个月时接种第三针;6岁时接种第四针。减毒活疫苗在孩子8个月时接种第一针,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针,6岁时接种第三针,以后不再免疫。  

不良反应

灭活疫苗:首次接种时不良反应较少,但多次加强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减毒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轻度的全身症状。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有发热,一般均在38℃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不良反应的处理

接种乙脑疫苗发生的一般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即可。使用的灭活或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但较之鼠脑提纯疫苗的发生率要低很多,应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一般都有较好的效果。

处理原则是立即停用可疑疫苗及其结构类似的疫苗;输液促进排泄,应用抗过敏药或类固醇;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支持疗法(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和注意护理;抗组胺类药物可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H1受体拮抗剂,也可用甲氰咪哌、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选用1~2种即可;对有过敏性休克可能者及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者,应尽早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一般应用氢化考的松300~500mg/d或地塞米松10~30mg静滴,待体温正常、皮疹渐退减量或口服强的松;症状严重、皮疹广泛者,可选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中等量短期服用或遵医嘱早期应用大剂量均有很好疗效;有过敏性休克症状成人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儿童按每次 ml/kg。如体重不详,2岁以下用0.0625ml(1/16),2~5岁 m1(1/8),6~11岁ml(1/4),11岁以上0.33 ml。此外可用维生素类药物,如VitC、VitK、路丁和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能增加血管致密度,有助症状消退。  

禁忌症

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乙脑疫苗-注意事项

1、疫苗混浊、变色、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

2、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

3、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  

贮存方法

流行性乙脑灭活疫苗于2℃~8℃贮运,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 流行性乙脑减毒活疫苗于8℃以下贮运,有效期在8℃以下保存为1年半;在-20℃保存为2年。  

研究进展

美国学者正在研制用黄热病毒17D和乙脑病毒抗原蛋白构建嵌合病毒,希望不久的将来会诞生一种更高效,更廉价,更安全的乙脑疫苗。  

预防措施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乙脑疫苗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乙脑疫苗》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