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目录
病因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中医病因认识
古代无登革热禀明,但根据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起病急、传变快等特点,可将其归于“瘟疫”或“温疫”范畴。中医角度来看,其病邪是通过皮肤、腠理进入人体。“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正邪相争,故有发热,临床特点多为:初为恶寒,后但热不寒,发热缠绵,持续数天,头身、关节酸痛,胸闷,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舌白或黄腻,甚则入积粉,与湿热证提纲相符,“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由于其发病多于南方夏秋季节,湿邪为患更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
在冬天的时候不要因为冷而把热气开得太足,因为这时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样取暖,就往室内钻,然后繁殖。
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常见症状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临床检查
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病毒分离取
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4、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著,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败血症: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外伤化脓性病灶,肺炎,肠炎等,可出现迁徙性感染病灶,如肺脓肿,肝脓肿,脑脓肿等,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液培养或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若血液培养与感染病灶抽吸物培养有相同的细菌生长则更具明确诊断意义。
8、伤寒: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相对缓脉,肝,脾大,右下腹压痛等,病程的第2周可于胸腹部皮肤发现颜色淡红,直径为2~5mm,压之退色,数目常在10个以下的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9、疟疾: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每次发作过程持续4~8h,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间日疟,卵形疟为每隔天发作1次,三日疟为每隔2天发作一次,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Giemsa’s stain)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有明确诊断意义。
10、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与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压力和蛋白质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并发症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 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尿毒症: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8.0kPa(60mmHg),早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常<4.7kPa(35mmHg),晚期PaCO2则可>6.0kPa(45mmHg)。
7、其他: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和眼葡萄膜炎等。
治疗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西医治疗
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患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宜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l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并观察病情变化。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等。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mI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抽搐者可用地西泮(安定)缓慢静脉注射。
1、一般及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病程的第7天。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2、对症治疗:
(1)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2) 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3) 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 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5) 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6)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液酸碱度监测。
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中医治疗
一、发热期。
症状:恶寒高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膩、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常用中药:银花、连翘、淡竹叶、板蓝根、石膏、藿香、牛蒡子、薄荷、黃芩、麦冬、玄参等。
二、出疹期及出血。
症状: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疹、便血、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栀子、黄连、黄芩、玄参、紫草、生地榆等。
三、休克期。
症状: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四、恢復期。
症状:少气无力、食欲不振、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常用中药:太子参、茯苓、白术、石斛、扁豆、麦冬、麦芽、知母等。
护理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饮食保健
宜食食物
1、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3、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忌食食物
2、忌烟、酒、咖啡。
3、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