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孤僻
儿童行为孤僻,怕见人,总是不开心,对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做事情不专心,坚持性差,就要注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太在意。其实,这些孩子是得了“高楼孤独症”,这是一种新的儿童心理疾病。
儿童行为孤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孤独症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法
在早期,由于心因论学说盛行,因此也直接影响到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所接受之治疗;在此时期,无论是直接针对儿童或间接针对家长,最普遍之治疗方法均为心理治疗法。但是此法并没有后续相关的研究支持其理论。
二、医药疗法
由于受到主张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有关学说之影响,使得曾有一段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之疗法也常被应用在自闭症患者的治疗上,因此一些治疗精神分裂之药物,也被用在自闭症之治疗。但是由于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很大的差异,加上难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对自闭症患者所有的症状有相当的疗效,因此在医药疗法上主要是处理自闭症患者的一些生理问题(如癫痫)、行为问题(如过动)之控制,或经由遗传谘商防范自闭症之发生等方面。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药物的治疗可以视为自闭症整体疗育的一环,经由评估、用药分析、诊断及多元之效果评量,对某些自闭症患者而言,药物疗法也可算是安全的疗法之一。
三、教育疗法
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及一九七O年代初期,由于自闭症不再只被视为精神分裂的一种或是肇因于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自闭症的疗育也有重大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有助自闭症社会人际,语言能力,及认知功能方面发展的方法。
在教育界,开始强调自闭症适性教育之重要,在学校设施方面,亦扩大因应而涵盖学前教育,通学或住校、毕业后之辅导措施,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四、行为治疗法
适当教育设施渐受重视的同时,以行为学说为基础之治疗方式亦开始发展,到了一九六O年代中期,制约理论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多种儿童问题的治疗上,而自闭症儿童经由行为治疗的隔离、消弱、惩罚、差别增强等方法而改善不当的行为,包括自伤、自我刺激、过动、攻击行为等。后来操作制约技巧开始运用在自闭症患者其它能力的增进,如生活自理、职能训练等,甚至更进一步被运用在社会人际互动及语言沟通能力之训练上。虽然效果卓著,但仍有以下的问题需要考虑:
1、许多的治疗研究几乎都是个案的报告,无法有效的对照。
2、治疗进行多数只针对一项行为的特定变化,并未有长远、具体的影响考量。
3、很少考虑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及个别的差异。
4、行为变化之评量多数在治疗场所进行,未考虑能否类化到非治疗的其它场所
5、长期的追踪辅导是相当需要的
五、其它疗法
尚有以下几种针对自闭症相关的特殊治疗获教育方面的技巧:
嫌恶治疗法、物理治疗法、舞蹈治疗法、发展治疗法、语言治疗法、游戏治疗法音乐治疗法、拥抱治疗法、互动治疗法、感觉统合、回归主流、非疗养院安置方式。
儿童行为孤僻的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不能阐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 Kanner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也同时提出了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1. 遗传因素 1991年Folstein 和Piven报道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流行病学调查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病人,但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精神障碍和显著内向等,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然而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因而近年来大量的有关研究集中在寻找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其中15号染色体长臂部位,被认为与阅读障碍有关,而阅读障碍也是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因而受到重视。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孤独症相关的所谓候选基因(CandidateGenes),例如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和c-Harvey- rasoncogene.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孤独症儿童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很可能不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基因遗传可能性较大。
2. 感染和免疫因素 一些学者研究了免疫和感染因素在孤独症病因中发挥的作用,在感染方面,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与孤独症发病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孤独症双生子的先天性微小异常发生率要高于非孤独症双生子,而这些异常与先天性感染有关。由于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是研究结果不一,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尚不明了。
儿童行为孤僻的诊断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儿童行为孤僻的鉴别诊断
儿童行为孤僻的鉴别诊断:
孤独症需要与其他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以及其他儿童常见精神神经疾病进行鉴别。
1.阿斯伯格综合征(AS)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患儿有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但是在语言和认知能力方面发育正常,而且多数AS儿童可能在认知的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尤其是对文字、地图、统计表和火车时刻表的记忆方面。语言能力尽管正常,但是仍然可以发现AS儿童口头语言存在异常,给人感觉为语言迂腐和过于正式而显得象卖弄文字,动作笨拙是AS的一个特征,在学校难于和同学建立友谊关系,通常仅仅在学龄期才被发现。较容易与高功能孤独症混淆,鉴别要点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而AS儿童没有明显的语言发育落后现象。
2.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 该诊断通常用于诊断那些轻型或不典型孤独症。
3.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仅见于女孩,患儿在早期发育正常,在大约6-24个月左右起病,病情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早期起病停滞阶段(6-18月)、快速倒退阶段(1-4岁)、假性停滞阶段(学前-学龄早期)和晚期运动衰退阶段(5-15岁)。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出现孤独症样表现,包括语言功能的丧失、特征性的手部刻板"洗手"动作、智力显著倒退和过度通气。但是该病患儿在第三四阶段表现有较为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例如肌张力减低、躯干共济失调和失用、脊柱侧突和后突,重症患儿出现强直状态,多数病例伴有癫痫发作。据此可与孤独症鉴别。
4.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瓦解性精神障碍又称婴儿痴呆或Heller综合征,患儿在至少两岁以前发育正常。之后出现明显而迅速的语言、社交、游戏和适应能力倒退,大小便失禁等,早期发病者与孤独症的鉴别相当困难。
5.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R) 部分MR儿童可以表现有孤独症样症状,多数孤独症儿童亦表现精神发育迟滞。可以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行为特征以及部分特别认知能力加以鉴别。
6.儿童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儿童的某些行为方式类似精神分裂症,但是孤独症儿童不存在妄想和幻觉,鉴别不难。
7.其他需要与孤独症鉴别的疾病还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严重学习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等。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