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囟饱满
在宝宝头颅顶部有一个菱形间隙,称为前囟,大小为2.5厘米X2.5厘米(两对边中点连线),摸上去有搏动感。前囟饱满隆起,表明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膜炎和脑积水等患儿。
前囟饱满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有条件时可作颅内压监护,根据监护中所获得压力信息来指导治疗。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的病人应予补液,补液量应以维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为度,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注意补充电解质并调整酸碱平衡。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更加增高。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病情稳定者需尽早查明病因,以明确诊断,尽快施行去除病因的治疗。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良性病变,应争取作根治性切除;不能根治的病变可作大部切除、部分切除或减压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液体通过特制导管分流人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治疗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高渗利尿剂选择应用的原则是:若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程度较轻的病例,先选用口服药物。若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病例,则宜选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
前囟饱满的原因
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膜炎和脑积水。许多颅内疾病,诸如脑外伤、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由于肿块、血肿等占据了颅腔中一定位置,再加上继发的脑水肿或脑积水,而颅腔容积又固定不变,于是颅内压随之升高,导致颅内压增高。
前囟饱满的诊断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征象,称为颅压增高的“三联征”小儿因颅骨未闭,颅压增高时颅缝分开,故可没有头痛。小儿病人常只有反复发作的呕吐为其惟一的症状。
前囟饱满的鉴别诊断
前囟饱满症状需要做如下鉴别。
脑膜炎: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
脑膜炎比较罕见,在美国,每年发病少于3000例,大多数为两岁以下的婴儿。开始的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和呕吐,接下来嗜睡和颈部疼痛,特别是向前伸脖子时痛。小孩子经常因弓后背时感到疼痛。乙脑会有暗红色或浅紫色淤点布满全身。儿童会因大脑炎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囟门突出(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柔软的地方)。 脑膜炎可在居住一起的人群中传染,比如在学生宿舍内。脑膜炎,特别是细菌型脑膜炎很少暴发。尽管从1991年后暴发增加,但至今弄不清原因。
脑积水:是指大量脑脊液贮积于颅腔内,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7岁小儿。临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存有差别。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征象,称为颅压增高的“三联征”小儿因颅骨未闭,颅压增高时颅缝分开,故可没有头痛。小儿病人常只有反复发作的呕吐为其惟一的症状。
参看
- 小儿骨硬化病
-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
- 小儿槭糖尿病
- 新生儿青紫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脑积水
- 脑膜炎
-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 耳源性脑膜炎
- 小儿脑积水
- 高颅压性脑积水
- 化脓性脑膜炎
- 外伤性脑膜炎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
- 病毒性脑膜炎
- 结核性脑膜炎
-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 脑膜炎球菌血症
- 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 利斯特菌脑膜炎
- 铜绿色假单胞菌脑膜炎
-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 肺炎球菌脑膜炎
-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
- 小儿莫拉雷脑膜炎
- 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
- 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
- 头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