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景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景华(1929年-),男,汉族,上海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名医丁济万,建国后又进修过现代医学。主任医师、上海市名老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四十多年,对外感热病和内伤伤寒杂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证治经验

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以本虚为主,兼顾标实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反复发作性血尿,是临床上常见病。由于临床上无特殊症状,不少患者往往不及时诊治,以致病变迁延发展,部分病例发展至肾功能不全。但这些病例病程多数比较长,一部分患者因感受外邪而出现血尿,或由于过度劳累后感腰酸乏力而检验小便有蛋白或红细胞。本病按中医辨证多为本虚标实,少数病例无明显虚证。虚证多表现为脾肾气虚或肾阴虚,标实主要为湿热阻滞或感外邪,治疗宜标本兼顾。但有标实者应以祛邪为主,邪退后予以扶正调理。本病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尿检验蛋白、红细胞时多时少,不易于短期内消失,往往因劳累后或感受外邪后反复增多。因此,治疗本病平时须扶正调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感受外邪等,以防病变反复。

本病按中医辨证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感受外邪或湿热阻滞)。本虚有脾肾气虚和肾阴不足两大类。脾肾气虚治以补气健脾益肾。常用方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鹿含草30g金雀根30g楮实子10g怀牛膝10g仙灵脾15g甘草4g仙鹤草30g芡实30g。纳呆,舌苔腻者,去参、芪等滋补之品,先以苍术、厚朴、枳壳、茯苓、米仁等化湿;口苦,舌苔黄者加黄柏、山栀以清热;血尿多者加苎麻根、茜草根。肾阴不足者多有虚火内炎,治以滋阴清火。常用方药: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丹皮10g白茅根30g荠菜花30g旱莲草30g鹿含草30g怀牛膝10g防己10g徐长卿15g地骨皮15g。血尿明显者加小蓟30g血余炭6g土大黄30g;口干苦,舌苔黄腻,湿热蕴阻为主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苍术、山栀、茯苓。感受外邪有表证者,先以疏解外邪,待外邪解后再按上述方法治疗。

本病临床上无特殊症状,中医辨证有时也较困难,如仔细诊察还是可以分辨出虚实情况的。本病需要比较长期治疗,有些病人长期服汤剂不便者,可以丸剂缓图之。如偏于脾肾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偏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八味丸;湿热阻滞者,可用三妙丸;脾肾气虚而易感冒者,可长期服玉屏风散。==人生经历== 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和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特别是长期负责病房工作,有条件能系统观察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医成就

他注重医德,关心病人,提出“当你自己患病的时候,当你的亲人患病的时候, 你是怎样要求医务人员的?”作为一个医生应以病人和患者家属的心情来关心患者。在临床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对外感热病和内伤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治法。在50年代以白头翁治疗原虫性痢疾取得疗效。对外感高热,提出按辨证用汗、清、下、和4法,1日服药2剂,每3小时服1次,病势急重者多途径给药,除口服外并以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及外治法,如针刺、脐疗等,以增强药力,顿挫其病势,争取较快取得疗效。对肺脓肿治疗有研究,通过大量病例的实践,总结出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两大治法,制订出复方鱼桔汤,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40多年来以中医药治疗肾炎,取得了不少经验,在80年代领导成立中医肾病研究室,一方面进行临床观察,一方面开展实验研究,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提出以益肾清利、活血祛风法,组成慢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提出以扶正解毒、化瘀泄浊利湿法,组成肾甲方和乙方,和外治肾衰酊,不仅在临床上取得疗效,并经动物实验证实其效用和初步阐明其作用机理。上述二项的研究获得了成果奖。他不断总结经验,历年来撰写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中医,既能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常用检查操作,能用中西两法抢救危重病人。为了中药在临床上使用方便,研制了30余种中成药,如解热合剂等,皆有好的疗效。

主要著作

由于工作取得较多的成绩,历年来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个人于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有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于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于“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6年被聘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整理数十年的经验,于1997年出版一书。==科研成果== 一、益肾清利、活血祛风为主治疗慢性肾炎(110例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

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以肾衰方为主结合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97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获1996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术观点== 一、叶景华主任医师辨证论治五要。

他以辨证法观点强调在临床上运用辨证诊治需“五要”。一要在证候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证,二要分清主次,把握虚实先后,三要在共性中找出共性,四要注意病变的阶段性,五要全面考虑局部和整体情况。“五要”有助于辨证论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根据多年来对不少病症的辨证体会,认为临床辨证分型应分阶段性,并能反映证型的轻重程度和转变情况,同时辨证分型要和辨病相结合。

二、主张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 “证”是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证候,往往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证候,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证候,但在每种病症有其一定的基本矛盾贯穿在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各种疾病虽然有时可出现相同的证候,但本质有不同,辨证论治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专方专药则针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虽然辨证论治中有些方药也包含着针对疾病的基本矛盾,但有的不能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兼顾两者的矛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内治和外治相结合。 外治法是治疗上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医药有不少外治方法,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临床上不少内科病证除内服药外,结合外治法,疗效明显提高,如风湿性关节炎局部关节红肿疼痛,治以祛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剂内服外,并以金黄散外敷局部,关节肿痛较快得到缓解。

四、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各有所长和不足,将两者的特长有机的结合起来,能较好的提高诊治水平。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研究发展中医药服务,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中医的重要任务。强调在临床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能比较全面的认识疾病的本质,有利于确切地治疗和取得宏观的数据,更能说明中医药的疗效,在临床上诊治有些疾病,仅凭宏观是不够的,如无症状的蛋白尿,镜检血尿的诊治,须结合微观来诊治。

五、抓住标本缓急。 他对五脏病症的治疗,强调抓住标本缓急四字,即病变在发展阶段,由于外邪侵入或由虚(功能失司)致实,如痰饮,水湿潴留,瘀血阻滞等,应急则治标,以祛除邪实为主,适当照顾本虚;在邪势衰退、病情趋缓解时,应缓则固本,以扶正调理为主,尚须兼顾祛邪。对六腑病症的治疗,强调用理气法和通下法,认为六腑病症多见实证,因外邪、食滞等因素使六腑通降功能失常,气机郁滞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辨证采取理气法或通下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用药特色

一、黄连 黄连为清热解毒的要药,常用于以下几类病症

1.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辨证属热证明显者,配以鱼腥草、黄芩;寒热夹杂者,配以麻黄、半夏。呼吸道感染痰多者,配以桔梗、象贝母、米仁、冬瓜仁。

2.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辨证属热证者,配以蒲公英、黄芩,寒热夹杂者,配以干姜、吴茱萸;肠炎、痢痰配以秦皮、葛根。

3.心脏疾患:如心动过速,配以远志、枣仁、五味子,心律不齐,配以丹参、太子参、甘草。

4.神经官能症:失寐、胸闷、心烦等证,配郁金、山栀、枳壳、肉桂、夜交藤等。

5.糖尿病:口渴引饮、舌红苔薄黄,配生地黄、天花粉。

用量:一般为3g,病重热证明显者可用至6~9g

用法:一般为煎剂,亦可研粉细末装胶囊分次吞服。

二、鹿含草 鹿含草功能补肾强骨,祛风除湿,常用于急慢性肾炎和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的发病原因,与肾虚和感受风邪及湿邪有关,鹿含草的功能对此甚为适合。

1.急性肾炎有上呼吸道感染者,配金银花、连翘、荆芥。

2.慢性肾炎、腰酸痛乏力、蛋白尿,配金雀根、徐长卿、黄芪、益母草。

3.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腰酸痛,配防风、防己、威灵仙。

三、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功能活血通经,常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

1.慢性肾功能衰竭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皆虚,标实为湿浊瘀毒蕴阻,用王不留行配以大黄、土茯苓、徐长卿以治肾衰标实证。

2.前列腺增生:小便淋沥不爽,配以穿山甲、肉桂、地鳖虫,共研末吞服有效。==经验验方== 柴芩蒿薇汤

组方:细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5g白薇15g甘草4g山栀10g。

随证加减:口苦,舌苔黄腻者,加厚朴6g黄连3g制半夏10g;恶寒甚而舌苔白腻者,加桂枝6g煨草果6g;口干、舌红少苔者,加地骨皮15g天花粉30g;病久气短乏力多汗者,加太子参15g黄芪15g。

用法:每日1帖,煎2汁,分2次服,每隔3~4小时服1次。

功用:和解清化湿热。由于湿热之邪留恋少阳,枢机不和而寒热往来。本方从小柴胡汤化裁而来,以细柴胡、黄芩和解清热,佐以青蒿、白薇清热凉血治午后潮热,以山栀、甘草加强清热之功。

临床应用:主治寒热往来,发热朝轻暮甚,汗出热暂退,第二天寒热又作,持续不解,大小便尚可,舌苔薄腻或薄黄,脉细数。一般用于热性病后阶段,用过抗生素等治疗未能退热者。==从医医话==

临床辨证分型刍议 翻阅各中医杂志,在临床报道资料中,大多将一种疾病,根据辨证分为几个不同的证型,总结其疗效和诊治规律。对此,有的学者持不同看法。叶师经多年临床实践,对辨证分型有如下体会。

(一)、辨证分型的历史情况和现状

辨证分型的历史情况:辨证分型古代医家早已提出,特别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述十分具体,后来各家又有不断的发展充实。历代各家对证型的分类一般有三种情况。

1.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为各种证型。如张仲景《伤寒论》中将伤寒病变由表入里分为六个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证型。

2.在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将各个病例的不同情况分析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如《伤寒论》中太阳病又分麻黄汤证(表实证)、桂枝汤证(表虚证)、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阳明病中又分白虎汤证(里热证)、三承气汤证(里实证)等。

3.按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分不同的证型。如《素问·痹论》谓:“其气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如《金匮要略》肺痿分虚寒证和虚热证

古代医家这些辨证分型方法是从临床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是宝贵的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辨证分型的现状:目前各家报道的辨证分型大致亦如以上三种情况。

1.按病变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分为不同证型。如杜氏等总结335例风湿肺热病分为初期(邪在肺卫)、中期(邪热由卫入气或入营)、末期(恢复期),以相对固定方药为主,进行辨证系列治疗。

2.在病变过程中,将不同阶段中各个病例的不同情况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如叶师治疗急性肾炎122例分邪盛期和恢复期。邪盛期有外感症状及浮肿,在此阶段可分为风邪侵袭型(风热和风寒)和湿热阻滞型;恢复期外感症状和浮肿渐消退,余邪未清而有正虚情况,分气虚和阴虚两个类型。

3.按病因病机,或八纲,或脏腑辨证分型。如陈氏等报道外感高热170例,分里热外寒型,表里俱热型、表里俱热淫

营型,这主要按八纲辨证分型。朱氏等报道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156例,分气滞湿热型、血瘀水停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这是按病因病机分型。蒋氏报道从肝论治胃脘痛经验,分肝胃气滞型、肝胃热郁型、寒热相杂型、脾胃虚寒型。这是按脏腑与八纲辨证结合的分型。

近代辨证分型的种类不少,但概括可分为两类:①对外感热病大多以伤寒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分纲辨证作为依据来分证型。②对内伤杂病则大多以病因、脏腑、气血和八纲辨证作为依据来分证型。从辨证分型的历史情况和现状来看,辨证分型对临床上观察疗效、总结经验是必要的。辨证分型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大量病例资料分析归纳为各个证型,这些证型概括了大多数病例的共性。每个病例的不同情况,则反映了个性。但是将大宗类似情况的病例集中起来便成为共性,成为一种证型。当然分型只能将大多数病例的共性归纳进去,部分病例的特殊情况不能归纳为一种证型。辨证分型便于探索辨证规律,使临床诊治有一定的规范,有利于学术交流,使初学者便于掌握,这对提高和发展中医学有一定的意义。

解毒法在慢性肾脏病中运用

随着肾病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已有医家把毒邪致病学说引入肾病领域,不仅认识到毒邪是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认为“毒”在导致肾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同时肾病从毒论治,已成为现今医家在肾病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兹根据叶景华在长期肾病的临床研究经验,阐述他对毒损肾脏的理论及在慢性肾脏病中解毒法的经验。 一、关于毒的论述: 毒,指毒物、毒害、疫毒。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

1)指病邪,《内经》中首先提出了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疴毒等概念,后《诸病源候论》有关蛊毒、药毒、饮食中毒及蛇兽毒和杂毒病诸候的记载,不仅丰富了致病毒邪的内涵,同时使有关病因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2)指病因:毒邪是一种致病广泛的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记载。

3)指病证:如疮疡之泛称,如疮毒、痈毒,如《伤寒杂病论》中有阴毒、阳毒为病的记录,《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证治》说:“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4)指药物,毒药攻邪:出自《素问·藏气法时论》。使用有毒的药物以治病。毒药有几种含义:指药物的特性,如干姜偏热,黄芩偏寒,升麻升提,苏子降气,就利用共特性以祛邪扶正;指药物副作用,如常山能截疟,但有引起呕吐的副作用;指药物毒性大的,如轻粉、藤黄等,使用时须严格掌握,防止中毒。

5)指治则:《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叶景华认为,现代中医学家对毒邪学说也不断地丰富和阐述,认为“毒”为邪气(包括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蓄积不能疏散,郁久顽恶,厚积超过常态而形成。毒作为致病因素毒邪有内外两类:第一类是外毒,,从《内经》之“大风苛毒”,“五疫之毒”至《诸病源候论》之中的蛊毒、药毒、虫兽毒等,以及近代温病提出的温毒、疫毒致病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其所谓毒邪,是从外界直接感受的,为外来毒邪。第二类是内毒是指由内而生之毒主要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包括感受外邪日久不清而致体内久留成毒或被七情所伤,气机失畅所致。

二、关于慢性肾脏病与毒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CKD临床实践指南(K/DOQI)的基础上,国际肾脏病学会提高肾脏病整体预后工作组(KDIGO)明确提出了CKD的定义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脏损伤(血、尿成分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1.73m-2≥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叶景华分析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之因,之前有肾虚立论为多,之后以脾肾亏虚论治,近年由于瘀血阻滞而广论活血化瘀,然而,详析慢性肾脏病慢长的病程,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如何成瘀成痰,又为何活血化瘀而病仍进展,其间当有其内在因素,而据每每在外感后病进,邪去后病缓观之,当有毒入体并介导了人体经络脏腑的变化,渐至成痰成瘀,并反复损伤脏腑。终使病情循环往复,迁延难愈。肾脏由肾小球组成,全身血液流经之处,泄浊而留精之所,从利湿之法可得出,但凡利湿,均需时日,非一日而就,或可看作经肾之邪不易轻去,肾系小球留湿成毒当是宜事?在这基础上,叶景华提出容解毒法于目前有提出“慢性肾脏病(CKD)优化疗法”之中,达到弥膜清障、排毒逆转的目标。

三、关于解毒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运用

目前,由于中西医在这一领域的全面合作,已经对此病不仅在发病机理研究方面,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的探讨,似乎都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结合。目前提出“慢性肾脏病(CKD)优化疗法”就是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诊治;保护残存肾功能,修复损害组织,清除复合物,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重视原发病和并发症治疗,中医药早期介入;为原则,通过以下四个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中药—西药—给药途径—给药周期协同结合); 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肾区—肠道—皮肤—物理单元治疗—全身给药口服—输液协同结合);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结合(中药标本兼治,西药激素、类激素、细胞毒药物控制和合理应用);饮食和血压控制相结合(饮食疗法—巩固期间血压控制—感染预防),达到以免疫平衡、强化修复的目的。

叶景华提出在治疗方面:

早期或急性感染期,邪在体表,则要以透为,主宜透邪排毒;中期或邪实正未虚期,宜通腑排毒或清利解毒:邪热蕴阻血分引起各种出血斑疹时宜化瘀解毒;邪在下焦,引起湿浊阻滞成毒期宜化湿解毒;

而病程长久正虚期,宜扶正解毒滋阴解毒。

叶景华为此在各名方大全中收集了100含有“毒”字的处方,分析后发现其中有解毒、消毒、袪毒、散毒、等等不同描述,而用得最多的是解毒、消毒。其100张处方的适应症状,大都运用于热毒之征,分析归纳后发现常用的是:甘草、三黄、大黄、银花、黄连、山栀、玄参、生地、赤芍、大力子、天花粉、柴胡、升麻、木通、荆芥、葛根等。

另清热解毒的实验研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抗消炎的作用;抗内毒素的作用;抗自由基的作用;抗炎性细胞因子(如肿廇坏子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这些主要是减轻对重要器官的损伤

叶景华经过多年的临床分析得出,清热解毒不仅对于慢性尿感重用清解之品,症状有明显好转。且在非感染性疾病中运用也十分广泛,能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如黄连解毒汤治疗糖尿病,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总之虽然清热解毒以祛邪为主,但有扶正的作用。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叶景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叶景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