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鳖虫.jpeg

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雌虫的全体。。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适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

药性

。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临床应用

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本品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可单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黄酒冲服;临床常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如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骨折筋伤后期,筋骨软弱,常配续断杜仲等药用,如壮筋续骨丸(《伤科大成》)。 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本品入肝经血分,能破血逐瘀而消积通经,常用于经产瘀滞之证及积聚痞块。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大黄桃仁等同用,如下瘀血汤;治干血成劳,经闭腹满,肌肤甲错者,则配伍大黄水蛭䗪虫等,如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治痞块,常配伍柴胡桃仁鳖甲等以化瘀消癥,如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1.5g,黄酒送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炮制

野生者,夏季捕捉;饲养者全年可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鉴别

土鳖虫鉴别.jpg

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以身完整、体肥、紫褐色者为佳。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2.《本草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3.《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乃厥阴经药也。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土鳖虫

附方

1.治折伤,接骨: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10~15克。(《医方摘要》)

2.治小儿夜啼如腹痛:蟅虫(熬令烟尽)、芍药(炙)、川芎(熬)各等分。上三味捣末,服如(一)刀圭,日三,以乳服之。(《外台》引《古今录验》)

3.治五淋:蟅虫五分(熬,一作虻虫),斑猫二分(去翅、足,熬),地胆二分(去足,熬),猪苓三分。上四味,捣筛为散。每服四分,日进三服,夜二服。但少腹有热者,去猪苓。服药二月后,以器盛小便,当有所下。肉淋者下碎肉;血淋者下如绳,若如肉脓;气淋者如羹上肥;石淋者下石或下砂。剧者十日即愈。禁食羹猪肉、生鱼、葱、盐、醋。以小麦汁服之良。(《外台》引《范汪方》)

4.治小儿脐赤肿或脓血清水出者:干蚵蚾火煅为灰,研末,敷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治瘘疮肿:干地鳖末、麝香各研少许。上二味,研匀。干掺或贴,随干湿治之。(《圣济总录》)

6.治疯狗咬伤:土鳖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15克,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15克,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药》)

7.治瘰疬: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同捣烂。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中医杂志》)

别名

地鳖虫、土元、地乌龟、蟅虫

来源

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雌虫的全体。全国均有,主产于两湖、江苏、河南,江苏的产品最佳。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土鳖虫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土鳖虫》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