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穴
来自中医百科
大钟,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定位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平太溪下0.5寸,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支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其内的浅静脉向前注入大隐静脉,跟腱前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多。在跟腱前,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
主治
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郄门治惊恐 (《千金翼方》)。
配大包治喉鸣(《针灸资生经》)。
附注
足少阴肾经络穴。
别名
太钟。
名称释义
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大钟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大钟。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文献摘要
《甲乙经》:咳,喉中鸣,咳唾血。
《千金方》: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烦心满呕。
《循经》:足跟肿痛。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大钟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