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坏疽性皮炎
治疗方案
应及时使用适当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注射肝素以防止细小血栓形成。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坏疽性皮炎是一种细菌性散发病,可引起鸡和火鸡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坏死。病原学坏疽性皮炎的主要病原为腐败梭菌、A型魏氏梭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两者分别在葡萄球菌病及坏死性肠炎中叙述。腐败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呈细长的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其大小为3~10×0.6~1.0μm,在肝脏表面触片的标本中,本菌呈长丝状或长链状,在组织内侧呈膨大的柠檬状。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腐败梭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水杨苷,不发酵蔗糖和甘露醇。糖发酵实验的主要产物为乙酸和丁酸。能液化明胶,使牛乳产酸凝固,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靛基质,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不产生卵磷脂酶和脂酶,能产生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和透明质酸酶等,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此菌繁殖型的抵抗力不大,常用浓度的普通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可将其杀死。但芽胞的抵抗力强大,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三个月,在土壤中可以保持20~25年不失去活力,煮沸2min即可杀死,0.2%升汞、3%福尔马林在10min内可将其杀死,对磺胺类及青霉素敏感。
临床症状发病自然病例常无典型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腿软、共济失调或运动障碍、厌食等。病程短,多在24h内,常不表现任何明显症状而呈急性死亡。死亡率1%~60%不等。
疾病描述
本症又称暴发性紫癜,在水痘及其它发疹性传染病的过程中而并发本症,亦可单独发病,其它亦可伴发于猩红热,以及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或链球菌败血症,本症是一种消耗性凝血病,因而引起血管血栓闭塞。
症状体征
多见于3岁以下的女孩,初起在发疹的皮损区发生糜烂及脓疱,继而形成深在性溃疡,四周绕以炎症性红晕。开始此种损害很小,但多发,逐渐变大且融合成大片腐痂,皮损以腰背、臀及上、下肢最为严重,可伴有发热,有时可发生迁徙性损害,患儿健康可进行性恶化,甚至死亡。
特别提示
灯光照射可以起到蒸发干燥患处皮肤的作用。勤换尿布,勤洗下身,保持局部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