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多形红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方案

治疗可选用:①口服维生素E(每日600mg)或外用维生素E软膏(每克软膏含维生素E 20mg)。②口服桂利嗪,成人每次50mg,每日3次,儿童量酌减,连用2~4周。③赛庚啶(每晚服4 mg)并用利舍平(每次0.125mg,每日2次)。④雷公藤制剂。⑤频谱治疗仪治疗。⑥中药二甘汤外治,即以甘遂甘草各9g,加水1 500~2 000mL,煮沸10分钟后,先熏后洗患处,各10~15分钟,一日一次,4~10d收效。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

疾病概述

这种皮肤病冬季发生频率较高。现在家庭多安装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孩子肢体末端如手脚、面颊耳廓等的血管末梢调节功能较弱,出现过敏炎性反应,容易起紫红丘疹。寒冷性多形红斑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当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多种原因发生的一种反应性炎症表现,寒冷是最主要的诱因;感染药物、食物也可引发或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中医学血瘀范畴,多为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寒湿之邪侵袭肌表,致营卫不和,血行不畅而瘀结。其因在寒,其根在瘀。治宜温卫阳、祛寒湿、化瘀滞为主。

疾病描述

寒冷性多形红斑或称多形红斑冻疮,迄今其归属仍有争论。Rook、Demis认为本病是冻疮的急性型,伊崎正腾亦认为冻疮有多形红斑型。但Wall(1981)及靳培英等(1985)观察,有部分寒冷性多形红斑患者演变成复发性多形红斑,即在夏季亦发作,因此认为本病仍属多形红斑的范畴。

症状体征

本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1∶1.5。年龄最小2岁,最大64岁,多数为11~35岁。病程最短2d,最长20年。反复发作2年以上者约占41%~54%。

发病部位除面、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包括指(趾)屈侧及掌跖部外,尚见于踝、膝、臀和腰部。损害为水肿性丘疹及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或可呈轻度出血性红斑;亦可见虹膜样红斑,中央有水疱,并可发生糜烂。多伴瘙痒,或可不痒。

损害持续14~20d可自然消退,但常随寒流来去而起伏,直至春暖后消失。寒冷季节倾向复发。本病可与一般冻疮损害合并存在,而本病皮疹消失后,一般冻疮可依然存在。

实验室检查:少数患者冷凝集素试验冷球蛋白阳性,IgG免疫复合物增高。甲皱微循环检查见血管形态异常,血液流速缓慢,动、静脉支增粗,管襻模糊,管襻数目减少,管襻周围渗出、襻顶瘀血

疾病病因

本病的发病与寒冷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寒冷引起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另外亦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血中IgG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因此提示本病为一种免疫反应性疾患。

病理生理

本病的发病与寒冷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寒冷引起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另外亦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血中IgG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因此提示本病为一种免疫反应性疾患。

表皮细胞内外水肿,有海绵形成,表皮部分区域见坏死,基底细胞液化和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脉管周围有单一核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诊断检查

本病的诊断标准为:①好发于冬春寒冷时;②皮损主要呈多形红斑样,丘疹甚至水疱、瘀点;③皮损好发于面部、两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也可累及臀部、两髋、腰部等处;④气温升高后可自行缓解;⑤皮损多伴瘙痒。

本病与一般冻疮的鉴别为,后者以暗紫色红肿、斑块、结节为主,可以破溃,常局限性分布,损害于整个冬季持续存在。寒冷性多形红斑皮损是数目略多、散在的水肿性丘疹或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消退后并存的一般冻疮仍然存在。与多形红斑的鉴别为,多形红斑有前驱症状,无末梢循环不良表现,皮疹多形性,有典型的虹膜状损害,患者可伴关节痛,春秋季发病,经过急性,约2~3周自愈多形性日光疹与光线照射和季节关系密切,病理变化中真皮上部水肿虽类似表浅型冻疮,但浸润细胞常混有组织细胞,并呈多形性,红细胞外溢更常见。

预后及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在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防寒保暖,特别是身体暴露部位及末梢部。亦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特别提示

预防和治疗本病有一种方法和冻疮相似,就是按摩。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给局部血管增加更多的血流量,所以说,按摩是最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一般按摩到以皮肤轻微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同时要注意局部的保暖,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手套、围巾和耳套等。平时要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增强自己的耐寒力。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寒冷性多形红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寒冷性多形红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