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寒痹,病名。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证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与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尫痹等的某些证型可能有所交错,如果出现关节剧痛、肢节拘挛屈曲、强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畴。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痛风等病种出现骨痹的主症时,可参考骨痹辨治。

病因

外因

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

内因

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春季正是万物萌发之际,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

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

1.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以痛处不移为特点。

3.其痛有逢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4.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分型症状

寒凝痹阻型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风寒痹阻型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寒湿痹阻型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风寒湿痹阻型

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临床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多在l0×10[sup]9[/sup]/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高达80~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

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关节液检查

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sup]9[/sup]/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诊断鉴别

寒痹的鉴别诊断如下:

寒凝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风寒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寒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风寒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并发症

人体多数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抽筋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根源都是寒痹症所引起的经络血气淤塞导致。

治疗

西医治疗

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结合治疗。

1.饮食(姜、酒、热辣发汗、通经活络食品)

2.服中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类药)

3.沐浴药浴(通经活络类蒸热浸泡类药浴)

4.能量灯(TDP灯、室、全息波能照射)

5.治疗服装(远红外线、纳米元素能量服)

6.高温疗(桑拿浴、热沙埋、矿泥浴、土坑热疗、窑热土法疗等)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寒凝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取位:痛处

将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五】

取位:痛处

取生川乌30克、生附片30克、肉桂30克、北细辛30克、川椒30克、羌活30克,共研粗末,洒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六】

取位:痛处

取生盐500克、小茴香125克(研未)、晚蚕砂500克、白酒25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七】

取位:痛处

取炭灰2500克、蚯蚓粪500克、红花20克、醋适量,共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药袋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每天2次,每次1小时。本法尤适于历节风。

【方法八】

取位:痛部

取生附子20克、海螵蛸20克、肉桂25克、川牛膝25克、茜草根25克、羌活25克、海桐皮25克、杜仲25克、防风25克、全当归25克、赤芍25克、续断25克、川芍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透骨草25克、川椒15克、红花15克、血竭15克、桃仁25克、生盐19克,共捣粉末,加入黄酒800毫升拌匀,装入布袋,蒸20分钟左右。在患部垫上毛巾,再用药袋热熨,药袋冷即更换。每晚1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九】

取位:痛处

取生麻黄10克、北细辛10克、苍术10克、皂角10克、菖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共研粗末,拌入晚蚕砂150克和适量黄酒沙烫,装入布袋。从上到下,每疼痛处各熨5-10分钟,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次。指、趾不可熨,给风、寒、湿邪留有出路。

【方法十】

取位:痛处

取生姜60克(打烂),葱白30克,盐15克,酒、醋适量同炒烫,装入布袋,熨烫患处。药袋冷则更换,约30分钟。再将药物炒烫后摊于席上,患者卧其上,至药冷为度。每天1次。

【方法十一】

取位:痛处

取麸皮250克、川椒30克、细辛30克炒烫后装入布袋,在酸痛处推熨,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方法十二】

取位:痛处

芫花、桑皮、肉桂、川椒、柳蛀屑、麦麸各20克,捣碎,醋拌匀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

护理

1.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

2.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志的激动和不良因素的刺激。

3.指导患者掌握一些家庭康复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松弛的皮肤,叩齿,鼓腮,皱眉,用中药煎水热敷面部,避免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带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较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饮食保健

饮食适宜

1.宜吃含硫的食物;

2.宜吃含组氨酸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寒凉的食物;

2.忌吃进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海产品;

4.忌吃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

食疗保健

【薏米红豆汤】

原料:薏米、红豆。

做法:薏米和红豆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够足够水。开火至锅中水开后,再煮3分钟,关火焖30分钟。再开火,煮至锅中水再次沸腾后,再煮3分钟,关火焖30分钟即可。将汤滤出当水喝,红豆和薏米当饭吃,也可以一起当成粥吃。喜欢甜的,就加些糖。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寒痹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寒痹》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