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hemorrhagic shock and encephalopathy syndrome,HSES)是近年来初步认识的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突然起病的急性脑病、昏迷、惊厥、高热、水样腹泻、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伴肝肾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目录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1.纠正休克 大量补液输入鲜冻干血浆或全血。常需补充估计循环血量的2~3倍(约300ml/kg)才能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
3.纠正酸中毒 常用NaHCO3。
4.给氧 有条件者可进入高压氧舱。
5.出血和DIC的相应治疗。
(二)预后
本病征死亡率很高,约60%,多死于48h内,文献报道最长者为6天。存活病例约2/3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Lerin报道的10例,7例死亡,3例存活者均遗留严重脑损害症状。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
(二)发病机制
虽然有人认为本病征仅是中暑在婴儿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支持HSES是一种新的综合征的观点。经广泛地细菌和病毒学研究都不能证明与感染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与热潴留有关。Whittington认为热的稳定性在人体主要是靠热负荷的精确平衡和散热来维持的,热负荷是环境热和代谢热的总和,婴儿的泻汗散热,对热的调节远不及成人恒定,在相同热环境下婴儿出汗是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以上,成人及年长儿若在睡眠中过热,常能自动掀开身上的覆盖物,以散发热量,而小婴儿常无此能力而致使体温无法发散,大量出汗、脱水致有效循环量减少、休克,乃至出现严重损害,高热、休克对脑、肾、肝、胰等脏器的严重损害。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
(二)发病机制
虽然有人认为本病征仅是中暑在婴儿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支持HSES是一种新的综合征的观点。经广泛地细菌和病毒学研究都不能证明与感染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与热潴留有关。Whittington认为热的稳定性在人体主要是靠热负荷的精确平衡和散热来维持的,热负荷是环境热和代谢热的总和,婴儿的泻汗散热,对热的调节远不及成人恒定,在相同热环境下婴儿出汗是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以上,成人及年长儿若在睡眠中过热,常能自动掀开身上的覆盖物,以散发热量,而小婴儿常无此能力而致使体温无法发散,大量出汗、脱水致有效循环量减少、休克,乃至出现严重损害,高热、休克对脑、肾、肝、胰等脏器的严重损害。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症状
1.发病年龄 多为3~8个月婴儿。迄今文献报道的病例,仅有2例为14个月和26个月的足月儿。
2.突然发病 起病前多半为健康儿童,夜间入睡时一切正常,常于早晨突然发病。
3.高热和超高热 体温可达肛温40~45℃,甚至死亡后5h肛温还在42℃。
4.神经系统 意识不清、全身和局部抽搐,并可间断出现肌张力低下和去大脑状态。
9.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
10.肾功能不全 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11.肝功受损 肝酶活性包括谷丙转氨酶(GOT)、谷草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诊断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检查化验
1.血生化检查 血氨正常,血糖大部分正常,少数升高,血胰蛋白酶明显升高而α1-抗胰蛋白酶降低。
4.病原菌检查 各种组织液、血液及器官采集物细菌病毒检查均无阳性。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须与Reye综合征、中毒性休克、溶血尿毒综合征等,临床有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高热、休克对脑、肾、肝、胰等脏器的严重损害,致抽搐、去大脑状态。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出现便血、肺出血等。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护理
防止小婴儿在睡眠中覆盖物过多而致过热。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减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风不好的地方游玩;不要穿戴厚而通气性能差的衣服;出汗多时应经常口服略有咸味的盐水,并利用通风设备使皮肤保持凉爽;对酷热下参加农业劳动的中小学生,要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劳动时要戴草帽,并及时供应凉盐开水或绿豆汤;发现孩子有中暑先兆时,应使其迅速离开现场;对有暑热症病史的小儿,到夏季尽可能移居到比较阴凉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