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吸虫病
目录
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方剂
概述
急性血吸虫病(acute schistosomiasis)是指初次接触有血吸虫尾蚴疫水而急性发作,以高热,畏寒,盗汗,腹痛,腹泻,呕吐,肝脾肿大,粪检有血吸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血吸虫病。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在接触疫水后1d~2d内,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痒。突出症状是发热,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感染较重者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脏肿大,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
疑似病例: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并且以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临床诊断病例:应符合疑似病例,并且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环卵沉淀试验、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至少一种反应阳性,或者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确诊病例:应符合疑似病例,并且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疟疾
大多数疟疾病人有寒战;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肝脏肿大不明显;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病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若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肝脓肿
肝脓肿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X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呈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若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败血症
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败血症的特征。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粟粒型肺结核
粟粒型肺结核病人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寒战,继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