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紊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神经紊乱.png

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病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

中医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植物神经紊乱的病因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因长期持久有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或人际关系紧张,持久的脑力、体力劳动,睡眠不足 ,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假如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十二官的活动,就要发生紊乱。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不仅导致不寐症,还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难经》曰: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指出五脏所藏: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素问·宣明五气》心有藏神,“主身之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说明心在神经精神疾病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在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在加上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高级神经中枢过分紧张,因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当人们面临各种困难时,个人易患因素、社会凶险因素及心理问题等多重因素均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能过神经内分泌改变引起植物神经紊乱。

预防

生活不规律,情绪压抑过度疲劳是患植物性神经紊乱的主要病因,因此,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性格内向的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植物性神经紊乱: 尽量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要没事一个人闷在家中,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户外活动和锻炼身体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调节植物神经,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及时进行心理疏泄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不要憋在心里,而应想办法疏泄出来,可以自我调节,也可以找朋友倾诉一下,或者大哭一场,把心理的郁闷疏泄出来,会觉得轻松很多,这对心理保健也大有好处。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要规律,一定要吃早餐,不可暴饮暴食;饮酒要适量,不可贪杯;早睡早起,时间要有规律;晚上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不要一坐就是数小时,在看电视过程中,要多做些活动,看完电视要洗脸,早晨不要睡懒觉,要尽量早起,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事实表明,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

常见症状

植物神经紊乱的主要症状: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患者情绪不稳,烦燥焦虑,烦起来电视不能看,甚至听到说话都浑身难受,心慌、爱生气,易紧张恐惧害怕,敏感多疑,委屈易哭,悲观失望无愉快感,不愿见人,不想说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看什么都不高兴,压抑苦恼,甚至自觉活着没意思,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梦多,身疲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植物神经紊乱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没有食欲,进食无味,腹胀恶心打嗝烧心胸闷气短,喜长叹气,喉部梗噎咽喉不利,有的患者表现紧张性头痛头昏,头憋胀,沉闷,头部有紧束感、重压感,头晕麻木,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面部四肢憋难受,脖子后背发紧发沉,周身发紧僵硬不适,四肢麻木,手脚心发热,周身皮肤发热,但量体温正常,全身阵热阵汗,或全身有游走性疼痛,游走性异常感觉等症状

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常以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结果往往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上述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认为是精神病脑供血不足心脏病胃肠病而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高或无效,其实这些症状都与植物神经紊乱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而且久治不愈时,你可以考虑调治一下植物神经,很快症状即可消失。

临床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脑电图检查、颅脑CT检查、闭目直立试验、红细胞磷酸甘油酸激酶、血常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等。

诊断鉴别

1.广泛性焦虑:在广泛性焦虑中,害怕和焦虑性预期等心理因素在植物神经兴奋中起主导作用其它症状存在前后一致的躯体定位,可据此鉴别。感知形式障碍中可有植物神经症状,但与许多其它感觉和感受相比.既不突出也不持续,且症状并不总是归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

2.疑病性神经症: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认为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进行性的躯体障碍。病人的注意更多地指向潜在进行性的严重疾病过程及其后果,患者趋向于要求检查明确其潜在疾病,害怕用药及其副作用,常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并发症

1.神经疾病,如神经衰弱。

2.消化道系统疾病,如浅表性胃炎等。

治疗

西医治疗

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在增加药量的同时对身体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常用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植物神调胶囊

中医治疗

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头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肤干燥,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一般用左归丸和二至丸。若出现双目干涩等症,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出现双目干涩等症,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用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黄连阿胶汤加减。

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弱。处方用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证:常用中成药可根据症状而加减,如肾虚症状明显,就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地黄丸类中成药;失眠烦躁类症状明显,就选用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安神安志丸安神丸类中成药;抑郁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类中成药。

护理

1.戒烟、不过量饮酒。

2.患者可练习作瑜伽和太极拳等。

3.每天坚持用干布摩擦身体以增强体质。

4.要有适度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过多均不好。

5.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6.洗浴和按摩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但是要避免长时间的洗浴。

饮食保健

饮食

1.饮食适宜:宜吃含有维生素c、e的蔬菜,如胡萝卜 胡萝卜营养丰富,有治疗夜盲症、保护呼吸道和促进儿童生长等功能,此外还含较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宜吃养心安神的坚果粥,如酸枣 酸枣果实能健脾,种子有镇静、安神作用,含有钾、钠、铁、锌、磷、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新鲜的酸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宜吃健脾的杂粮粥,如花生 花生含有多种维生素,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可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2.饮食禁忌:忌吃辛辣刺激性的蔬菜,如辣椒引起脾胃,肠道的消化不好,引起神经性失养,影响身体恢复健康;忌吃发性的肉食,如羊肉发性,羊肉好吃应适可而止羊肉甘温大热,过多食用会促使一些病灶发展,加重病情,常常导致口舌侵蚀、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忌吃油炸、生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膨松剂及色素等物质,不易消化,常吃油炸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以及饱食后出现胸口饱胀、甚至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常吃油炸食品的人,由于缺乏维生素和水分,容易上火、便秘。

3.饮食疗法

大豆黑豆海带用火炒至茶色,研粉、每天用开水冲调粉末,代茶饮用。 取少量人参,煎煮服用,对于女性更年期引起的植物神经失调症有良好效果。 常吃以下食品: 蘑菇:由于蘑菇的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对神经系统可以起作用,使植物神经稳定和安定下来。

小麦:小麦中含油泛酸(VB),能够制造乙醇,乙醇能够传导神经刺激植物神经系统。泛酸可以预防植物神经失调症。

羊肉:它含有促进人体内脏血管功能的成份。

裙带菜:裙带菜可以预防由于钙摄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动等症状。

胡萝卜:食用胡萝卜可以使副肾皮质激素的成份旺盛,可以抑制外界对精神产生的刺激,并且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

自我保健

第一种、捶背摩脚:两手半握拳,同时捶击腰背部10次,手法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同时意守“肾俞”、“命门”等穴位。中医认为,“意到则气到,气到则血行,血行则病不生”,意守穴位有助于该处皮肤点温度升高,从而起到畅通任督二脉心包经,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再以双足跟交替蹬摩脚心,使脚心感到温热。脚心的涌泉穴,被称之为“第二心脏”,蹬摩脚心可使全身血液循环加速,经络疏通,对植物神经紊乱治疗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种、搓胸揉腹:以双手掌根部依次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的方向搓热前胸及两肋,以达到宽胸理气的效果,同时刺激胸腺,有助增强自身免疫力。再用双手掌心交替顺时针方向轻摩脐周各20次,因脐周有神阙关元气海丹田中脘等穴位,有助于改善心脏和各脏腑机能。

第三种、擦面叩齿:仰卧床上,两手擦热,擦面数次,然后自额前两侧颞部向后至枕部,再沿颈部向下分按两肩,再转至额前,反复按摩20次左右。同时,配合叩齿36下,并将产生的唾液缓慢咽下。对植物神经紊乱有不错的效果。

第四种、扩胸转腰:披衣坐直,双肩下沉,放松背部,轻轻握拳,扩展胸部20次左右,用腰带动身体分别向左右各转动20次,有助舒张心肺血管,增强心肺供氧能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对植物神经紊乱有不小的帮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植物神经紊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植物神经紊乱》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