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二酸尿症
甲基丙二酸尿症,又称甲基丙二酸血症,英文名字:methylmalonic academia,M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早婴期起病,严重的间歇性酮酸中毒,血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增多。根据甲基丙二酸辅酶A变位酶缺陷分为完全缺失Mut0和部分却失Mut1型,其中最严重的是Mut0型。
治疗
尽早开始限制饮食中蛋白质,L-碱和口服抗生素可能有效或维生素B12有效,本病目前还无法根治。
对甲基丙二酸尿症的认识
1、甲基丙二酸尿症是遗传性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本症由甲基丙二酰辅酶A至琥珀酰辅酶A的代谢障碍,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A、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机酸蓄积,造成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
3、严重者可引起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高甘氨酸血症,新生儿、婴幼儿期病死率很高;
4、目前已发现7种不同的酶缺陷类型,根据VB12试验治疗是否有效,临床分类为VB12有效型与无效型;
5、近年来,尚发现了一些发育良好、无症状的“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由于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进行有机酸分析;
6、尿酮体测定、血气分析、血氨、血糖、心肌酶谱等一般生化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7、对VB12有效型患儿采用VB12长期维持剂量,每周肌注1次 1 mg 或每天口服10~20 mg;
8、对重症患儿尚应给予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控制,使血、尿甲基丙二酸浓度维持在理想范围;
9、急性酸中毒发作时应以补液、纠正酸中毒为主,必要时进行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同时,应保证高热量的供给以减少机体蛋白的分解;
10、甲基丙二酸尿症的预后取决于病型、发现早晚与长期治疗三个面,为提高患儿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须提高认识,早发现,早治疗。
发病机制
遗传性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生化机制十分复杂,其缺陷包括两种变位酶酶蛋缺陷产生的完全性变位酶缺陷和部分缺陷;两种腺苷钴胺素(AdoCbl)合成缺陷,即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缺乏和线粒体钴胺素腺苷转移酶缺乏;以及3种由于胞浆和溶酶体钴胺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MeCbl)合成缺陷。患者为遗传缺陷mut0、 mut-、cblA和cblB时仅有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相似。缺陷为cblC,cblD,cblF时产生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同型胱氨酸尿症。本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1)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已报道100余例。虽有四种缺陷(mut0、rout-、cb1A和cblB),但临床表现无大差异。最常见的临床症征为嗜睡、生长发育不良、反复发作性呕吐、脱水、呼吸窘迫和肌张力低下。其它少见症状有智能落后、肝大和昏迷。缺陷为mut0者症状出现早,80%在生后第一周。血清钴胺素浓度正常,有代谢性酸中毒,血pH可低至6.9,血清碳酸氢盐低至5meq/L。80%病人有酮血症或酮尿,70%有高氨血症。半数病人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部分病例有低血糖症。患者尿或血中均有大量甲基丙二酸。正常儿童和成人每天排出0.04mmol(5mg)甲基丙二酸,而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日排出甲基丙二酸2.1~9mmol(240~5700mg)。正常个体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甲基丙二酸,而患者为0.22~2.9mM(2.6~4 mg/d1),部分病例在脑脊液中检测到与血浆等量的甲基丙二酸。轻症、晚发性或所谓'良性'病例甲基丙二酸水平较低。由于丙酰辅酶A羧化为可逆反应,丙酸及其前体(丁酮)或代谢物(β-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亦可在尿中积聚,但水平低于甲基丙二酸。摄人丙酸和甲基丙二酸前体蛋白或氨基酸会增加甲基丙二酸积聚,甚或引发酮症或酸中毒。
(2)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和甲基四氢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联合缺乏已报道数十例遗传性联合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同型胱氨酸尿症,缺陷为ch1C,cblD, cblF。cblC缺陷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但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早发病例在生后两月出现症状,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喂养困难或嗜睡。迟发病例可在4~14岁出现症状,可有倦怠、谵妄和强直痉挛,或痴呆、脊髓病等。大多数病例均有血液系统异常,如巨幼红细胞和巨红细胞贫血、多形核白细胞核分叶过多和血小板减少等。患者血清钴胺素和叶酸浓度均正常。cblD缺陷者发病较晚,表现为行为异常、智能落后和神经肌肉病变,无血液系统异常。数例cblF缺陷者均在生后两周出现口腔炎、肌张力低下和面部畸形,部分有血细胞形态异常。本症患者除有特征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同型胱氨酸尿症外,部分病例有低甲硫氨酸血症和胱硫醚尿症。
诊断
应用GC-MS进行血、尿有机酸分析可诊断本症。应注意排除新生儿期其它原因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钴胺素缺乏,和单纯同型胱氨酸尿症。各种遗传缺陷的确定有赖于培养细胞分析。测定羊水或中期妊娠孕母尿中甲基丙二酸浓度或培养羊水细胞中酶活性可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