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钱子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云南马钱,或马钱的成熟种子。苦,寒。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咽喉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药性
功效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可配麻黄、乳香、没药,等分为丸,如九分散(《急救应验良方》);亦可与穿山甲等同用,如马前散(《救生苦海》、青龙丸《外科方奇方》)。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痈疽疮毒,多作外用,单用即效。治喉痹肿痛,可配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喉,如番木鳖散(《医方摘要》)。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强,是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单用有效,亦可配麻黄、乳香、全蝎等为丸服;或配甘草用,如《现代实用中药》用本品与甘草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服,以治手足麻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
内服不宜生用及多服久服。本品所含有毒成分能被皮肤吸收,故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敷。孕妇禁用,体虚者忌用。
炮制
马钱子粉: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马钱子,炒至呈深黄色并鼓起,取出,筛去砂子,刮去毛,研粉。
油马钱子:取拣净的马钱子,加水煮沸,取出,再用水浸泡,捞出,刮去皮毛,微晾,切成薄片。另取麻油少许,置锅内烧热,加入马钱子片,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鉴别
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钮扣状,略弯曲,边缘微隆起,常一面稍凹下,另一面稍突起,直径1~3厘米.厚3~6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密生匍伏的银灰色毛茸,呈辐射状排列,有丝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圆点,边缘有一小突起,在圆点与小突起之间有一条棱线。质坚硬,难破碎,破开后种仁淡黄白色,稍透明,角质状。纵切面可见心形的子叶。无臭,味极苦。毒性剧烈,口尝宜特别谨慎.以个大、肉厚、质坚者为佳。
主产印度、越南、缅甸等地。
马钱子历来多为进口药,现我国云南有马钱藤,经测定种子含番木鳖碱,可以代替进口马钱子。生药外形与马钱子相似,长径20~30毫米,短径15~22毫米,中央厚6~10毫米,每个重1.3~2.7克;外面密被棕白色至棕色,光亮的绢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匍匐排列;种脐在种子中央,珠孔在种子的边缘。
各家论述
1.《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附方
1.治喉痹作痛:番木鳖,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医方摘要》)
2.治缠喉风肿:番木鳖仁一个,木香三分。同磨水,调熊胆三分,胆矾五分,以鸡毛扫患处。(《唐瑶经验方》)
3.治痈疽初起,跌扑内伤,风痹疼痛:番木鳖(入砂锅内,黄土拌炒焦黄为度,石臼中捣磨,筛去皮毛,拣净末)、山芝麻(去壳,酒炒)、乳香末(箬叶烘出汗)各五钱,穿山甲(黄土炒脆)一两。共研末。每服一钱,酒下,不可多服,服后避风,否则令人发战栗不止,如人虚弱,每服五分。(《救生苦海》马前散)
4.治中耳炎:㈠番木鳖一个,以井水磨汁滴耳内。(《光华医学杂志》11:38,1933)㈡马钱子五钱,焙黄去毛皮,然后用胡麻油一两煎之,至漂起为度,去马钱子,留油备用。治疗时先洗去脓垢,然后漓入药油两滴。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脚气,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遗:番木鳖(去皮,磨细粉)六分,甘草(细粉)六分。炼蜜为丸40粒,每日三次,每次1~2粒,食后温水送服,连服七日,停七日再服。(《现代实用中药》)
6.治骨折:马钱子、枳壳。每斤生马钱子加甘草一两,同置缸内用冷水浸泡,每日换水一次,16天后将马钱子毛刮净,切片晒干,用细砂炒成黄色,再浸在童便中(冬季2~3周,夏季4~5天),然后用流水冲洗一天半,阴干碾细。枳壳(生熟皆可),用童便浸泡2~3天,取出用水洗净,阴干碾细。将马钱子粉与枳壳粉按1:2混合即可,也可制为蜜丸。成人日服三次,每次2克,极量一日8克。儿童酌减。同时进行断骨复位,小夹板固定。孕妇、高血压、高烧及精神病人慎用。服药量大时,出现肌肉抽搐,患处跳动感,头晕,可大量饮水(或甘草水)解之。(《全展选编·外科》)
7.治热牙痛不可忍:番木鳖半个,井花水磨一小盏,含漱,热即吐去,水完则疼止。(《握灵本草》)
8.治癍疮入目:苦实把豆儿半个,轻粉、水花银朱各五分,片脑、麝香、枯矾少许。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二次。(《飞鸿集》)
9.治狂犬病:马前子一粒,酒磨成粉末,开水吞服。(《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别名
番木鳖、苦实把豆儿(《飞鸿集》),火失刻把都(《纲目》),苦实(《本草原始》),马前,牛银(《本草求原》),大方八(《中药材手册》)。
来源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云南马钱Strychnose pierriana A.W Hill,或马钱S.nux-vomicaL.的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云南、广东、海南等地;后者主产于印度、越南、缅甸、泰国等地。
出处
《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