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盲肠炎.jpg

盲肠炎为病症名。是阑尾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多由阑尾腔内,被粪石、肠寄生虫所致的管腔变窄引起的梗阻,或由多种细菌混合侵入管内繁殖,致使细小的管壁内感染,引起的炎症。证见初起时上腹部或脐腹部走窜疼痛,但经数小时后疼痛多固定于右下腹部,局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多数患者全身寒热不适,恶心呕吐,不思食饮。盲肠炎民间俗称“急性阑尾炎”,这是在解剖部位上的一种误解,实际阑尾是在盲肠末端的一个废用性器官。 阑尾炎根据发病急缓和轻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可发生脓肿坏疽穿孔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肠炎的发病因素尚不肯定。但多数意见认为几种因素综合而发生。其中公认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梗阻

阑尾为一细长的管道,仅一端与盲肠相通,一旦梗阻,可使管腔内分泌物积存,内压增高,压迫阑尾壁阻碍远侧血运,在此基础上管腔内细菌侵入受损黏膜,易致感染。有人发现坏疽性阑尾炎几乎都有梗阻存在。常见的梗阻原因为:①堵塞阑尾腔的粪石、干结的粪块、食物碎屑、异物、蛔虫等;②阑尾壁曾被破坏而致管腔狭窄或粘连;③阑尾系膜过短而形成的阑尾扭曲,阻碍管道通畅;④阑尾壁内淋巴组织增生或水肿引起管腔变狭窄;⑤阑尾开口于盲肠部位的附近有病变,如炎症息肉结核肿瘤等,使阑尾开口受压,排空受阻。其中粪石梗阻最为常见,约占1/3。

梗阻为盲肠炎发病常见的基本因素,因此盲肠炎发病初期经常先有剑突下或脐部绞痛,这是阑尾管腔受阻、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此外,切除阑尾的标本中常可见到粪石梗阻管腔,远端明显炎症甚至坏疽穿孔。

2 感染

也有无梗阻而发病者,其主要因素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阑尾腔因与盲肠相通,因此具有与盲肠腔内相同的以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菌种和数量。若阑尾黏膜稍有损伤,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少数病人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因此也被认为感染可由血运传至阑尾。还有一部分感染起于邻近器官的化脓性感染,侵入阑尾。

3 其他

被认为与盲肠炎发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中有因胃肠道功能障碍(腹泻便秘等)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一旦超过正常强度,可以产生阑尾管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此外,也有人认为盲肠炎发病与饮食习惯和遗传有关。多纤维素饮食的地区发病率低,可能与结肠排空加快、便秘减少有关。因便秘而习惯性应用缓泻药可能使肠道黏膜充血,也可影响阑尾。有人认为遗传因素与阑尾先天性畸形有关。过度扭曲、管腔细小、长度过长、血运不佳等都是易发生急性炎症的条件。

中医病因认识

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所诱发。

预防

1.增强体质,讲究卫生。

2.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

3.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注意事项

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常见症状

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1 腹痛

典型的盲肠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盲肠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2 胃肠道症状

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 发热

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4 压痛和反跳痛

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 腹肌紧张

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6 皮肤感觉过敏

在早期,尤其在阑尾腔有梗阻时,可出现右下腹皮肤感觉过敏现象,范围相当于第10~12胸髓节段神经支配区,位于右髂嵴最高点、右耻骨嵴及脐构成的三角区,也称Sherren三角,它并不因阑尾位置不同而改变,如阑尾坏疽穿孔,则在此三角区的皮肤感觉过敏现象即消失。

临床检查

1 血常规

盲肠炎病人白细胞计数增多,约占病人的90%,是临床诊断中重要依据。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人,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与白细胞数增多的同时,中性多形核细胞数也有增高(约80%)。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仅中性多形核细胞比数明显增高(>80%),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当病情正在发展,症状恶化,已经增多的白细胞数突然降低,往往是脓毒血症的表现,属于危象,应予重视。

2 尿常规

盲肠炎病人的尿液检查并无特殊,但为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结石,常规检查尿液仍属必要。偶有阑尾远端炎症并与输尿管或膀胱相粘连,尿中也可出现少量红、白细胞,不应与结石相混淆。

3 腹部X线平片

无并发症的盲肠炎,其X线平片可能完全正常,无诊断意义。在并发有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则可发现有:①右下腹盲肠和回肠末端部位肠腔积气和液气平面;②腰椎侧弯和右腰大肌阴影模糊;③有时可见阑尾粪石;④右下腹软组织块影,由周围充气肠曲衬托,边缘可以比较清晰;⑤穿孔所致气腹极为少见;⑥横结肠扩张等有助于诊断与排除输尿管结石、肠梗阻等其他可能,但特异性很差。

4 CT检查

正常阑尾仅偶见于CT检查时,炎症阑尾可显示阑尾周壁对称性增厚,管腔闭塞或充满脓液而扩张。有时可见盲肠周围脂肪模糊、密度增大,右腰大肌肿胀,特别容易发现阑尾周围脓肿,对有并发症者可见腹腔内多处脓肿,但CT发现率仅13%~60%,因此只有用于发现阑尾炎并发周围炎性肿块或脓肿时。虽然其敏感性高达94%,特异性仅为79%,可作为必要时的辅助诊断和排除与阑尾炎相混淆的腹部病变。

5 超声检查

目前超声检查已被公认为盲肠炎诊断中的一项有价值的方法,此检查于20世纪80年代始应用于诊断盲肠炎,采用加压探测法,将四围肠内气体驱开而阑尾形态不变。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在超声显示中呈低回声管状结构,较僵硬,其横切面呈同心圆似的靶样显影,直径≥7mm,是盲肠炎的典型图像。准确率高达90%~96%,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均在90%左右。但坏疽性阑尾炎或炎症已扩散为腹膜炎时,大量腹腔渗液和肠麻痹胀气影响超声的显示率。超声检查可显示盲肠后阑尾炎,因为痉挛的盲肠作为透声窗而使阑尾显示。超声检查也可在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可显示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异位妊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对女性盲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用。有人报道临床典型病人即使超声检查为阴性,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二者均不肯定则宜观察。超声检查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具有方便、无痛苦、可重复、可床边应用和值得普及推广的优点。

6 腹腔镜检查

应认为腹腔镜检查是盲肠炎诊断手段中能得到最肯定结果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下腹部插入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阑尾有无炎症,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邻近其他疾病,不但对确定诊断可起决定作用,并可同时进行治疗。但此法有下列缺点:①必须具备昂贵的腹腔镜;②必须在麻醉下在下腹部作小切口,虽然切口不大,但也是手术;③术者必须操作熟练以达到诊断目的而又不至引起并发症,不是一般医生可能完成;④无法在床旁进行;⑤不方便,有痛苦。因此只有非常必要时才采用此法,当AIDS病人(包括AIDS/HIV、抗癌化学治疗、应用大量激素治疗、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出现不典型盲肠炎临床表现,既不能等待观察以致病情加重,又不能盲目手术甚至误切正常阑尾,腹腔镜检查肯定诊断为一可取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除非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否则无此必要。

诊断鉴别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发病较急,多为上腹或脐周腹痛移至右下腹,少数起病时即为右下腹痛。伴恶心或呕吐,不同程度的发热。②固定性右下腹压痛或反跳痛及肌紧张。可有右下腹间接压痛,腰大肌或闭孔肌试验阳性。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胸、腹透视一般正常。

鉴别诊断

1 回盲部疾病

1.1 (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往往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起病为腹痛,与盲肠炎相似,但很早出现高热,无转移腹痛病史,局部压痛也较广泛,无反跳痛和其他体征,由于病人多为儿童,易于误诊。

1.2 (2)局限性回肠炎

虽然典型的局限性回肠炎常有多次腹痛发作及腹泻史,病人发热贫血、一般情况差,因此不难与盲肠炎相区别。但不典型急性发作时,右下腹痛、压痛及血白细胞增多与盲肠炎相似,必须通过细致临床观察,发现局限性回肠炎所致的部分肠梗阻的症状与体征(如阵发性绞痛和可触及条状肿胀肠袢),才能分辨。

1.3 (3)Meckel憩室炎

多数Meckel憩室炎有类似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不易鉴别。但憩室炎往往无转移性腹痛,局部压痛点也在阑尾点之内侧,多见于儿童,有或曾有黑便史,因为1/3 Meckel憩室中有胃黏膜存在。所以细致分析,可与盲肠炎相区别。

1.4 (4)其他回盲部疾病

如肠伤寒穿穿孔、回盲部结核、盲肠癌等均可出现与盲肠炎相似的临床现象。但只要细致分析,可以辨明。

2 盆腔疾病

2.1 (1)宫外孕破裂

右侧宫外孕破裂早期可有局部出血刺激腹膜症状,与盲肠炎的腹痛和压痛相似。但一旦出血量多,病人很快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腹部检查可测出移动性浊音,与阑尾炎鉴别不难。因此在早期要详细询问月经史,更要重视病前阴道不规则的流血史,再加以细致妇科检查,能明确诊断。对极少数未婚妇女,更要细致工作,切勿误诊。

2.2 (2)卵巢囊肿扭转

右侧卵巢囊肿急性扭转可突然右下腹痛,囊肿绞窄坏死可刺激腹膜而致局部压痛,与盲肠炎相似。但急性扭转时疼痛剧烈而突然,坏死囊肿引起的局部压痛位置偏低,有时可扪到肿大的囊肿,都与阑尾炎不同,妇科双合诊检查加超声检查更可明确诊断。

2.3 (3)其他盆腔疾病

如急性输卵管炎、囊状卵泡破裂等均属常见易与盲肠炎相混淆的急腹症。因此女性盲肠炎的鉴别诊断较男性更为重要。

此外输尿管结石也有与阑尾炎相似的腹痛,但体征不一,不应相互误诊。

3 右上腹疾病

3.1 (1)溃疡病急性穿孔

为常见急腹症,发病突然,腹痛起自右上腹偏中,当穿孔漏出的胃肠液沿右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时,可出现类似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和局部压痛、反跳痛,如不细致检查,易误为盲肠炎,但溃疡病急性穿孔常有明显溃疡病史,临床表现与周身情况均较阑尾炎严重,出现板状腹中毒性休克时,诊断可以明确,X线平片发现气腹,更有助于诊断。

3.2 (2)急性胆囊炎

当胆囊肿胀下垂至右下腹,腹痛放射至右下腹时,易与盲肠炎相混淆,但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与体征均以右上腹为主,常可扪到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Murphy征阳性,再加以超声检查,一般鉴别不难。

3.3 (3)急性胰腺炎

当急性胰腺炎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时与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有相似之处,稍有疏乎,即可误为阑尾炎。不过此二类疾病严重程度不一,胰腺炎尚有血淀粉酶升高,CT也有发现,因此易于鉴别。

4 内科疾病

不少内科疾病有与盲肠炎相似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胃肠炎可以有腹痛及全腹轻压痛,但呕吐、腹泻较重,有进不洁食物史,无转移痛和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因此稍加分辨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再如右侧胸膜炎、右下肺炎或心包炎,均可有反射性右侧腹痛,甚至出现右侧腹肌反射性紧张,但缺乏典型盲肠炎的腹痛与压痛,并且呼吸循环系统的改变明显,进一步详细检查,可以与阑尾炎区别。再如过敏性紫癍症、铅中毒等均可有类似盲肠炎的腹痛,但细致观察,即可鉴别。不少内科疾病具有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在诊断盲肠炎时必须慎重考虑。一旦误诊而行不必要的手术,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并发症

1 腹膜炎

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是盲肠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阑尾穿孔密切相关。穿孔发生于坏疽性阑尾炎但也可发生于化脓性阑尾炎的病程晚期,多数在阑尾梗阻部位或远侧。有人统计1000例盲肠炎中,穿孔占21%。其中7%病例可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在机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时,大网膜、附近的肠系膜和小肠袢可迅速黏附穿孔处,使之局限。若病人缺乏此种能力时,阑尾穿孔所致的感染扩散即可弥漫及全腹腔。婴幼儿大网膜过短、妊娠期的子宫妨碍大网膜下降、老年体弱和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的病人,缺乏局限感染的能力,都是易于在阑尾穿孔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的原因,必须重视。

2 脓毒血症

盲肠炎并发脓毒血症还可见于严重感染经阑尾静脉侵入门静脉而成化脓性门静脉炎或多发性肝脓肿时,虽属少见,但有极高的死亡率。

治疗

西医治疗

目前公认盲肠炎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阑尾和处理其并发症。但是阑尾炎症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非手术治疗在盲肠炎治疗中仍有其地位,不应忽视。

1 非手术治疗

当盲肠炎处在早期单纯性炎症阶段时,一旦炎症吸收消退,阑尾能恢复正常,也不再反复,因此阑尾不必切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促使阑尾炎症及早消失。当盲肠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但因病人周身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延缓手术。若盲肠炎已合并局限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炎性肿块吸收,再考虑择期阑尾切除。如炎性肿块转成脓肿,则应先行切开引流,以后再进行择期阑尾切除术。当盲肠炎诊断尚未肯定,需等待观察时,也可一边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边观察其病情改变。此外,非手术治疗还可以作为阑尾手术前准备。总之,非手术治疗有其重要地位。非手术治疗包括:

1.1 (1)一般治疗

主要为卧床休息、禁食,给予水、电解质和热量的静脉输入等。

1.2 (2)抗生素应用

在非手术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颇为重要。关于其选择与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阑尾炎绝大多数属混合感染,以往采用青、链霉素联合应用,效果满意,以后发现耐药菌株增多且厌氧菌感菌感染率增高,随即改用“金三联”即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联合,其抗菌覆盖面大,价格也不贵,甚受推崇。近年来新型高效抗生素出现,更有头孢霉素不断更新。因此目前常采用头孢霉素或其他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其优点为抗菌谱更广,抗耐药菌力更强,而毒性、副作用则更少。对轻型盲肠炎,抗生素应用近似预防性质,可选用一般抗生素短时间应用。只有对炎症严重的病人才适合正规治疗性应用。重型阑尾炎(坏疽或穿孔性)目前主张采用第三代头孢霉素加甲硝唑联用或用亚胺培南能收到良好效果。

1.3 (3)止痛药应用

止痛有时非常必要。强烈的疼痛可以增加精神上的恐怖,降低体内免疫功能,从而减弱病人抗病的能力。一般止痛药有时不能止住较强的疼痛,吗啡类药的应用可以考虑但必须谨慎,可适用于已决定手术的病人,但禁用于一般情况,尤其是体弱者。

1.4 (4)对症处理

如镇静、止吐、必要时放置胃减压管等。

2 手术治疗

原则上盲肠炎,除黏膜水肿型可以保守后痊愈外,都应采用阑尾切除手术治疗,去除病灶以达到:①迅速恢复;②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③对已出现并发症的阑尾炎也可以得到良好治疗效果;④去除以后有可能反复发作的病灶;⑤得到正确的病理结果。但是盲肠炎由于病情轻重、来院迟早、病人年龄及体质强弱等等原因,情况极为复杂,更因很多疾病与阑尾炎有时难以鉴别,因此处理上应因病而异,决不应因“阑尾炎”手术小而草率从事。因手术操作不当而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为5%~30%,死亡率也在1%左右,如果再加上因错误诊断误行阑尾手术,加重原发疾病,则危险性更大,所以阑尾虽小,必须认真对待,不容丝毫疏忽。

阑尾切除术为腹部外科中经常进行的手术。一般说来,并不复杂,但有时也较困难。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盲肠炎通常分为三期,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辅以清热解毒;蕴热期则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毒热期应以大剂清热解毒为主,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为辅。方药可采用大黄牡丹汤红藤煎加减。亦可配合使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若体虚无大热者,可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以足三里阑尾穴和右下腹阿是穴(压痛点)等穴为主;恶心呕吐加上脘内关;发热加曲池合谷;合并腹膜炎加天枢;阑尾脓肿,可在包块边缘压痛处围刺3~4个点。针用泻法为主。急性初期;每日针刺2~6次,一般留针30~60分钟,病轻者不留针,重者可留针2小时。症状好转后逐步减少针次,缩短留针时间。注意针刺治疗盲肠炎,如在12小时内无效,说明病情在继续恶化,应迅速手术治疗。

护理

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1.增强体质,讲究卫生。

2.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

3.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食疗

瘀滞型

[临床表现]微热、右中下腹胀闷、恶心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或秘结、尿或黄,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紧。

[食疗药膳]

1.桃仁薏苡仁粥:桃仁10克(去皮尖),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加水同煮粥至极烂服用。

2.芹菜瓜仁汤:芹菜30克,冬瓜仁20克,藕节2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湿热型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加剧、拒按,口干欲饮、唇红,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食疗药膳]

1.冬瓜仁苦参汤:冬瓜仁15克,苦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调蜂蜜适量饮服。

2.败酱草汤:败酱草30克,忍冬藤2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每日分2—3次服。

3.蛇舌草败酱草汤:白花蛇舌草30克,败酱草20克,煎水,调入蜂蜜适量饮服。

饮食适宜

多吃膳食纤维可以达到预防肠道疾病(包括阑尾炎)作用。

饮食禁忌

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饮食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盲肠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盲肠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