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消渴.jpg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病因

西医病因

Ⅰ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5%):

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35%):

在Ⅱ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Ⅰ型糖尿病环境因素(20%):

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Ⅱ型糖尿病环境因素(30%):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中医病因认识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其中,尤以最为重要。

预防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注意事项

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常见症状

1.多发于40岁以后,形体肥胖之人,男女无明显差异。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

2.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尿多有甜味等为主要表现。初起“三多”症状可不明显。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惟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可有四肢麻木、酸痛、腰酸、性欲减退、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失调,以及视力减退,腹泻等症。

3.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证,表现为疮疡痈疽,或生于下肢或发于背部;或视物不清,内障、雀目、耳聋等;或四肢骨节烦疼,手足偏废;或肺萎劳嗽;或头痛剧烈、腹痛呕吐、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等。

临床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诊断鉴别

1.瘿气

本病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3、T4、FT3、FT4增高等。

2.尿崩

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诊断。

3.食亦

以发作性多食为主症,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胃肠道检查无病灶发现,尿糖阴性,血糖正常。主要病机是由于胆胃燥热所致。

并发症

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四、感染常见的有下列几组:

1、皮肤感染:如体癣、指甲癣、足癣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很常见,有时可酿成败血症

2、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一旦得病,扩展迅速,蔓延广泛,病灶多系渗出性二酪样肺炎,易成空洞,发病率比常人高3~5倍。随肺结核等控制情况而波动。

3、泌尿系感染:其中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有时伴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不易控制,须与严格控制糖尿病同时进行,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坏死性肾乳头炎少见。

4、胆囊、胆管炎胆石症牙周炎、牙龈溢脓及鼻窦炎等。

治疗

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

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二、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胰岛素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

胰岛素的分类

1、按来源不同分类

(1)动物胰岛素: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两者药效相同,但与人胰岛素相比,猪胰岛素中有1个氨基酸不同,牛胰岛素中有3个氨基酸不同,因而易产生抗体。

(2)半合成人胰岛素:将猪胰岛素第30位丙氨酸,置换成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苏氨酸,即为半合成人胰岛素。

(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现阶段临床最常使用的胰岛素):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高纯度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生物活性与人体本身的胰岛素完全相同。

2、按药效时间长短分类

(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

(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

(3)中效(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

(4)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

(5)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钟),持续时间长达16~20小时。市场常见的有30%短效和70%中效预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两种。

3、适应人群

1)凡Ⅰ型病者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消瘦或营养不良者依赖胰岛素为生,一旦停用或中断,势必发生酮症威胁生命,故必须长期终身替补充。

2)但凡Ⅱ型或LADA患者当饮食及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时,亦须长期补充胰岛素。Ⅱ型患者待β细胞贮备功能渐恢复数月后可逐渐减量、甚而恢复口服药与饮食治疗。采用胰岛素时必须严格控制进食量,以免发生肥胖,甚而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性。

3)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即Ⅲ型。

4)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重症感染高热消耗性疾病、急性应激状态如心肌梗塞等。

5)兼有外科病将行大手术前后,即使原用口服药治疗者也须改用胰岛素(或暂改用),以期防止酮症等并发症。

6)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病人妊娠分娩前阶段和分娩期应采用适量胰岛素,不宜用降血糖药物。

7)继发性糖尿病,特别是垂体性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

8)糖尿病病人伴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炎)、肾脏病伴肾功能衰竭,伴多数慢性并发症者(如眼底及肾脏病变、神经病变、脂肪肝、下肢坏疽等)和其他内分泌病。

4、使用方法

注射部位

(1)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除了注射外,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2)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 3~4指的 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3)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4)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 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5)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注射风险。

注射时间

(1)快(短)效胰岛素:餐前1/2h,3~4次/d酮症酸中毒。

(2)中效效胰岛素 :早餐或加晚餐前1h,1~2次/d。

(3)慢(长)效胰岛素:早餐或晚餐前1h,1次/d。

注意事项

1、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2、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方案的选择应高度个体化,按照血糖达标为驱动的阶梯治疗方案,尽早控制血糖平稳达标。

3、注射过量的不良反应,如果在治疗中注射胰岛素过量,会导致低血糖,中毒较轻时,主要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表现为饥饿、眩晕、苍白、软弱和出汗,也可有震颤、心前区不适,颜面和四肢麻木、头痛。当血糖进一步降低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发音障碍、复视、肌肉震颤、共济失调,随后神志昏迷和不同程度的惊厥,这种状态即所谓胰岛素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即可致死。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最常见。多见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别是消瘦者。一般由于体力活动运动太多,偶或饮食太少、减量、失时或剂量过大。症状有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出悸,甚而出现神经症状,如定向失常、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有时可更严重,甚而昏厥、抽搦、状似癫痫,昏迷不醒,以致死亡。治程中应教会病人熟知此反应而随时提高警惕,及早摄食糕饼糖食或糖水以缓解,较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以上。

2、过敏反应: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此种反应大致由于制剂中有杂质所致。轻者可治以抗组胺类药物,可改用口服药。必需时还可采用小剂量多镒胰岛素皮下注射脱敏处理。

3、局部反应:(1)、注射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及皮下有小结发生,多见于NPH或PZI初治期数周内,由于含有蛋白质等杂质所致,改变注意部位后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疗效。(2)、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脂肪萎缩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见于女青年及小儿大腿、腹壁等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成硬块,多见于男性臀部等注射部位,有时呈麻木刺痛,可影响吸收,须更换注射部位而保证治疗。

三、手术治疗

糖尿病治疗可依靠胃转流手术。

(1)先把断开,越胖,越少留。

(2)把小肠断开,胰岛素抵抗越重,断点离胃越远,当然体重下降的也越厉害,因此要根据两方面的情况权衡。

(3)把远端的肠管和胃连接在一起。

(4)把小肠的近端栽在远端小肠上,近端的肠管里有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负责脂肪和肉类的消化的。

因此两个肠管汇合后,食物才和胰液、胆汁混合,脂肪和蛋白开始消化,连接点越低食物消化越不完全,体重丢失越重,但胰岛细胞的功能也越强。

有人把它叫做胃转流术或绕道术。它治疗糖尿病是通过改变了胃肠道的结构,也就是①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胰腺),减少了食物对胰腺的过分刺激,降低了胰岛素的抵抗,在胰岛素不增加甚至减少的基础上,而增加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力;②缩短了食物到达末段小肠和结肠的距离,使得部分未消化的食物达到末端回肠(小肠的末端)时间缩短,使末端回肠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参与糖的代谢,从而提高糖的使用能力,降低血糖,治愈糖尿病

这个手术的效果,通俗地讲就是做了一个物理的手术却发生了化学的反应。

经过多年的随访研究,手术的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根据病人的选择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一般在80%~90%,治愈是指完全停止药物使用,而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正常。

既然有这样的手术效果,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通过手术治疗呢?虽然这种手术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类型的糖尿病。前面说过,这种手术的主要治疗效果,是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同时提高胰岛素的分泌而达到作用的。

因此,目前主要是针对2型糖尿病,因为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提抗为主的糖尿病。而且,还必须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

中医治疗

1.燥热

证候: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治则: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主方: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燥津伤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则:滋养津液,润肠通腑。主方:增液承气汤

3.阴虚

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皮肤瘙痒,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养肝肾,滋阴养血。主方:六味地黄丸

4.气虚

证候: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则: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主方: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亏

证候: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则:温阳滋阴补肾。主方:金匮肾气丸。

6.湿热中阻

证候:多食善饥,渴而多饮,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濡缓。治则:清热化湿。主方:黄芩滑石汤。

护理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1)热量标准对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每日酌情增加5kcal/kg左右。

(2)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者,蛋白质为每日1.5~2.0g/kg,有脏功能损害者,蛋白质每日小于0.6g/kg。

(3)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

(4)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小白菜、大白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芹菜等为主。水果如香蕉、西瓜、梨子等因含糖量较高,故不宜多食。

(5)烹调宜用植物油。

2、运动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有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1、精神保健:一旦确诊为此病,应抱着正确的态度,以充分的自信心去战胜疾病,不能被糖尿病这顶帽子压垮,而精神萎靡,不愿工作,不敢运动,整日休息。也不可视而不见,各方面不加注意,情志失调,过于劳累,或过忧过喜,均能导致内分泌紊乱,不利于控制血糖。

2、运动锻炼: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低血糖,可采取散步、做操等轻度的锻炼方式;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运动量可稍大些,如快走、慢跑、骑车、打太极拳等。不管哪种运动方式,需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目的。

3、饮食保健:主食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副食以疏菜为主,瘦肉、蛋类为辅,可吃小鱼等。正所谓“粗茶淡饭,健康有源”。不论每日三餐,还是四餐,均要吃饱,避免或减少饭前心慌、手抖、出汗等现象。尤其是儿童、孕妇更应注意。平时可将苦瓜、南瓜、亚腰葫芦、番石榴等研粉,适量内服;亦可将糯米、黑豆适量煮粥常服。

4、适当用药:优降糖、达美康、胰岛素等药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化验血糖尿糖,以及肝功、血常规等,以免发生不良反应。若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需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效会更理想。

饮食适宜

1.宜吃高纤维食物; 2.宜吃含糖低的蔬菜; 3.宜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4.宜吃富含硒的食物; 5.宜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 6.宜吃五谷杂粮等粗粮类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2.忌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精制糖类的食物; 4.忌吃淀粉质高的食物; 5.忌吃过咸的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消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消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