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胃热证(Heat in Stomach),热邪蕴积于胃,邪热炽盛所导致,临床以胃脘灼痛吞酸嘈杂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胃脘痛消渴牙龈肿痛呕吐,以及西医的急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  关于胃热,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内经》即有“胃气热”、“胃中有热”、“胃中热消谷”等。汉代张仲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治胃热烦渴,大黄甘草汤胃热呕吐,为胃热的治疗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李东垣又创清胃散治胃热、牙龈肿痛溃烂、口气热臭。元代朱丹溪则立左金丸肝火犯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邪最易蕴而化热。若过食辛辣肥腻之物,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患温热病波及于胃,或过服燥热药物等损伤胃腑,则会化火生热,形成胃热之证。胃热证临床表现,以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主。可兼见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等症。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辨证要点。热炽胃中,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胃脘部灼热疼痛;胃火炽盛,胃气上逆,故烧心反酸;胃火耗伤胃津液故渴喜冷饮;热盛津伤,大肠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则小便化源不足,故尿少而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炽盛之征。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肝胃气火上逆,则反酸嘈杂,食入即吐;胃热则机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足阳明胃经循经齿龈,胃热循经上熏,龈部气血壅滞,则见牙龈肿胀溃烂;热伤血络血热妄行,则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中气臭。若胃热日久,津液耗伤,胃阴亏虚,造成胃阴虚证,可见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因是,胃热为导致胃阴虚的原因之一。  胃热证的治疗,以清胃泻热为法。胃热耗津而见渴喜冷饮、消谷善饥者,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肝火犯胃而见胃脘灼痛、反酸嘈杂者,用左金丸;胃热上逆而见食入即吐者,可用大黄甘草汤;胃热循经上熏而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者,则宜用清胃散。若胃热日久,耗津伤液而成胃阴虚,可用益胃汤麦门冬汤之类。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胃热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胃热证》经典原文。